“十四五”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锚定目标,砥砺前行,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三个定位”中取得新进展,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兴边富民新画卷徐徐展开。
石榴花开结出团结果
从高原水乡普者黑到国门口岸天保,从唱响世界的坡芽村到药材飘香全国的杜孟村,文山州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沿边村寨蝶变,汇成了一组令人过目难忘的数字——
“十四五”以来,文山州聚焦“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目标,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按照三年建成、两年巩固提升的思路,整合13.2亿元实施边境小康村、幸福村项目1026个。
2024年,全州启动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作,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突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精神文明建设,整合2.43亿元实施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项目101个,幸福村升级版22项指标全部达标。
同时,创新实施边境地区“两增长三提升”三年行动,实施“边民增收、教育强边、医疗惠边、环境美边”工程,推动达成“抵边行政村边民收入增长持续高于边境县平均水平、边境县农民收入增长持续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巩固提升边境村教育、医疗和人居软环境水平”目标。
可感可及场景,见证互嵌式社会结构日益形成——
美美的平远,民族团结“石榴红”系列体育赛事拥抱八方来客;“三月三”“花山节”“花脸节”等丰富民族节日,喜迎四海宾朋畅享“好在文山”“康养文山”……各族群众亲如一家,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群众满意率提升,源自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探索——
“十四五”以来,文山州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水平,制定自治州自治条例实施办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修订单行条例6件,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两张清单”,重塑4.2万个“全科网格”,推进“三必到四必访”,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水平,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达到97.96%的历史最高水平。
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文山州是我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是云南省乃至滇黔桂地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区域。如今,这里彻底换了颜色。
从江龙村硕果满枝的橘园,到“三光”片区连片茂密的猕猴桃林,再到华盖木回归的木兰园,如今穿行在西畴县的村村寨寨,青山绿水、葱茏深秀,很难联想到这里曾经荒芜的石漠化景象。
“十四五”期间,文山州推进国土山川绿化美化,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完成营造林156.35万亩。西畴石漠化治理经验获评第五届全球最佳生态减贫案例。
山连水、水绕山,青峰错落、湖泊星罗棋布,普者黑超凡脱俗的容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游客。
从双色并蒂莲惊艳亮相,到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普者黑湖的清澈如一面明镜,照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文山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筑牢滇东南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构建具有文山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绿盾”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性行动,全州90%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文山州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州累计绿化1506万平方米,获评省级绿美标杆103个,建成省级绿美城市2个、绿美乡镇52个、绿美村庄105个,州级绿美村庄5015个。打造了丘北仙人洞、广南六郎城、马关龙树脚、西畴香坪山等一批生态旅游示范点,建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6个。
沿边开放打开新局面
最新出炉的文山外贸“成绩单”彰显韧性和奋进的脉搏。
今年以来,文山州榴莲进口已突破40亿元,铝产品进出口实现2.1亿元,推动全州口岸货值1至8月完成43.6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排全省第1位,助推天保口岸货值跃居全省28个口岸第4位,居全省同类物流节点口岸之首。
文山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十四五”以来,文山州紧紧围绕口岸打头、园区断后、产业支撑、人货齐升、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
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坚定不移地将口岸作为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累计争取各类资金10.7亿元,持续完善天保、都龙、田蓬3个口岸功能。天保口岸国际货场日均吞吐量达1500辆车次,配备进境粮食、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4个海关指定监管场地,以及跨境电商综合楼、危险化学品临时查验场地、进境保税仓等设施,核心枢纽功能显著增强。都龙、田蓬口岸实现开放并完成升级,都龙口岸联检楼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推广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等数字化手段,开通农产品和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全面拓展“单一窗口”应用,提高口岸电子化水平和通关效率,确保通关放行“零延时”。围绕压缩检测时间、优化通关环节开展“拼服务”工作,支持海关部门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协同边检、运管等部门进一步压缩车辆、人员查验放行时间。建立口岸经济“有没有”“好不好”“实不实”三类问题清单和口岸经济工作协调机制,以问题导向推动服务改进,合力提升口岸整体效能。助推口岸单日货值突破5000万元,日均货值超过1500万元,单月最高货值接近10亿元,频频刷新多项历史纪录。
推动口岸贸易与产业深度融合——
对外瞄准泰国、越南热带水果在国内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重点打造以榴莲为主的热带水果进口服务。对内依托文山打造“千亿级”绿色铝产业优势,构建“原料进口—加工增值—成品出口”产业链闭环,形成“金色榴莲+银色铝产品”的“金银组合”双轮驱动格局。
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的和弦。立足“三个定位”,文山蹄疾步稳向未来。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