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双喜 赵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的价值内核,而这份精神财富的源头,正根植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的浴血淬炼。
伟大抗战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根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孕育出“强国有我”的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以威武不屈为品格,面对侵略者的胁迫利诱,始终坚守民族大义,展现出刚正凛然的精神气质;以敢战善斗为底色,即便实力悬殊仍直面强敌,彰显出迎难而上的斗争勇气;以百折不挠为内核,在漫长艰苦的斗争中淬炼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坚定信念。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爱国情怀、崇高气节、斗争意志与必胜信念,恰是应对风险挑战、突破发展瓶颈的精神利器。无论是维护国家利益时的寸土不让,还是改革发展中的攻坚克难,抑或是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定力,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我们锚定了“从哪里来”的精神坐标,也持续为“向哪里去”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使命筑牢事业根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在当下转化为“国家复兴,人人尽责”的全民担当,成为凝聚14亿人力量的精神纽带。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创新压力增大,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此时,这种爱国情怀不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热血,更转化为强国建设的担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弘扬爱国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爱国是宏大理想,爱岗是具体实践。科研工作者当心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基层干部们要深入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子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大国重器”的研发到“民生小事”的解决,从“一带一路”的共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的诠释。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以无畏精神坚守前进方向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当代转化为坚守原则、不触碰底线的精神定力,成为守护复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精神盾牌”。在外交舞台上,面对部分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始终坚守主权不容侵犯、尊严不容践踏的底线。在文化领域,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企业的发展中,面对外部力量的技术封锁与利益诱惑,我们应当坚守“为国争光”的气节,不依附、不盲从,自主研发科技核心技术、打造民族品牌。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以无畏勇气破解发展难题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战胜强敌的精神支撑。
新时代的复兴之路,必然要跨越“娄山关”“腊子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在当代要转化为敢于直面困难的斗争勇气。在科技攻关中,面对“卡脖子”技术的壁垒,科研团队以血战到底的韧劲儿,反复试验、不断突破,最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对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新兴产业培育的挑战,地方政府和企业不回避矛盾、不畏惧风险,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动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稳步推动产业升级;在生态保护中,面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从蓝天保卫战到长江大保护,从沙漠治理到海洋生态修复等生态恢复,生态工作者们不畏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态难题,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必胜信念锚定任务目标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我们深知核心技术的突破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持续投入科技的研发以及人才的培养,即便短期内看不到研究的有效成果,也仍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逐步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产业可持续发展,从人才队伍的建设到乡风文明的培育,都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儿;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面对就业竞争、人生挫折等困难,广大青年要以坚忍不拔的信念,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各自的岗位成长成才,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名中华儿女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者、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唯有将这份精神融入日常、化为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才能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汇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穷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