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1902年2月7日,出生于大理湾桥村。苍山雪映照的贫寒童年里,这个白族少年目睹军阀横行、民生凋敝,15岁时立下“要改变黑暗社会,只有当兵”的志向,并毅然从军。在护国军第五军参加护法战争时,少年奚李元初显军事天赋,被破格晋升为中尉代理连长;1923年,他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七期工兵科,《新青年》《救国时报》等进步书刊为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1927年“四一二”政变,他在血雨腥风中坚定选择共产主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远赴苏联,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国际列宁学院学习军事理论,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战争艺术,为日后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过家门而不入,苍洱忠魂照白山
1931年冬,在赴苏联学习途经哈尔滨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撕毁探亲证明,未及回家看一眼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便向共产国际请缨“东北沦陷,何以为家?”周恩来亲自向他布置任务:“组织上决定派你到东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临别时周恩来为他改名“保中”,寓意“保卫中华”。
1937年夏,组织安排他回云南疗伤。火车行至武汉,听闻卢沟桥枪响,他中途折返东北,在日记中写道:“倭寇未灭,岂敢惜身?”
周保中的家国情怀,是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告别新婚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在此后的14年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周保中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本可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但他却选择留在东北,继续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奋斗,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筑牢一体之基,各族星火护家国
周保中初到吉东地区,面对以朝鲜族、满族为主的抗日武装,就提出“不分民族,只问抗日”的纲领,他自学朝鲜语,改编民歌《道拉吉》为抗战战歌,在朝鲜族聚居区传唱。
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周保中团结各民族抗日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周保中在东北抗联中推行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政策。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在部队中,他注重培养各民族干部,提拔了一批优秀的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干部。他还积极组织各民族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他的领导下,东北抗联成为一支由汉、满、朝、蒙、回等多民族组成的抗日队伍,为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共筑命运连山海,云岭襟怀纳百川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的消息传到完达山密营。周保中连夜召集干部,指着手绘世界地图断言:“东北抗战再非孤军!”
1934年宁安激战,周保中腹部中弹肠子外流。他随手塞回腹腔,用绑腿布缠紧伤口继续指挥,最终全歼敌军。两年后三打宁安,他左腿中弹,竟仿效关公刮骨疗毒——在蓝棒子山密营里,无麻药条件下用刺刀剜开皮肉取出弹头。战士们含泪赞叹:“真乃当代关公!”
全国抗战爆发后,周保中把握战略全局,1937年8月25日,他以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名义发布动员令,指挥各部破坏铁路交通、粮栈仓库,使“日军疲于奔命,24小时不得安宁”。他领导吉东抗日武装与杨靖宇部、赵尚志部形成“品”字格局,在东北大地燃起燎原之火。
周保中在抗战期间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紧密合作,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他在东北战场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苍洱回响: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1964年2月22日,这位白族英雄病逝北京。大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内,将军铜像目光如炬。展柜中泛黄的《抗联日记》记录着“八女投江”的悲壮,墙上的作战地图勾勒出五道岗伏击战的精妙布局。
周保中将军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和国际视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他始终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他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