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弥勒市甸溪河由南向北而行,层台流水依次映入眼帘,与远处苍翠的锦屏山相得益彰。这幅美景,是弥勒市多年持续治理的成效——自2017年甸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弥勒市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增绿、廊道留绿、湿地保绿等措施,让昔日被污染的臭水沟蝶变为如今的绿美河湖,为群众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山水相融、人城相依的城市新画卷缓缓铺展。
“河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后,沿岸社区珍视来之不易的变化,先后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巾帼保洁队、群众护绿队等队伍,常态化管理维护甸溪河。”太平街道宣传委员马月华介绍,河道沿岸的吉山、牛背、禄丰3个社区,300余名志愿者每年定期开展2至3次清河行动,并积极投身到河道日常治理中,全力守护母亲河的岸绿景美。
今年汛期来临前,禄丰社区妇联主席王明波和社区党员干部来到甸溪河流域的各支流、水库,清理淤积物、白色垃圾,还积极向游客宣讲爱护环境的理念。“我们自觉地打扫卫生,让游客有个好印象,大家才愿意来。”王明波感慨,“以前河道周边又脏又乱,现在推开门就能逛公园。在甸溪河保护中,我们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为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筑牢“全民护河”根基,牛背社区11个党支部的127名党员以分段承包的形式承担起2.5公里流域的清淤、管理、保洁任务,积极引导邻里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维护景区步道环境洁净,将健康生活理念融入日常,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爱河治河新风尚。
目前,河湖治理后的生态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良好生态,重庆新鸥鹏教育城、红河未来城等项目陆续落地甸溪河两岸,草莓、葡萄、玫瑰花等观光农业迅速发展,40家民宿酒店、农家乐集群成势,以民俗观赏、乡村旅居、特色美食等为特色的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逐步形成。
在禄丰社区太和营小组,老房子改造的特色民宿紧邻成片田园,一旁是依河延伸的骑行绿道,设施完善的多元休闲空间让游客可以放慢脚步、享受田园生活。“暑期的房间入住率差不多有70%,不少客人都说来了就不想走。”太和营小组溪乡院民宿负责人杨荣艳刚安顿完几个来自北方的避寒旅居团队,“不是甸溪河的好风景,哪会有这么多的客人。”杨荣艳坦言,出门即景的独特体验是民宿创业的最大底气,大家都要爱河护河,守好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态红利。
今年暑期,甸溪河片区民宿、酒店实现经营收入559万元。下一步,太平街道将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理念,引导社区旅居产业明白人、带头人发展民宿等相关产业,带动辖区居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同时,在志愿服务、网格管理、精细治理等方面继续探索,与辖区居民共绘更加和谐、繁荣、宜居的城市发展新画卷。
短评
甸溪河之变,是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又一个生动范本。政府精准施策,全民志愿守护,让昔日“臭水沟”蝶变宜居宜游风景区,带动旅居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让居民持续共享发展红利,为更多城市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报记者 黄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