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10月8日,“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3场台风接连侵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持续暴雨中面临严峻考验,169小时内全州平均降雨量达248.5毫米,道路坍塌、山体松动、城区内涝,险情一触即发。危急时刻,文山州充分运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提前转移安置群众11996户、33206人次,在暴雨中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坚固堤坝。
面对汛期叠加台风的严峻挑战,文山州推动防汛关口前移,以精准预报、责任下沉、隐患排查等举措,在风雨来临前构筑起第一道防线。
风暴来临前,河道旁的监测仪已经捕捉到气压的骤降。“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的精密预报随之启动,第一份强降雨落区预报直达8县(市)。在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文山州于9月23日提前发布防汛预警,要求各级部门“点对点”叫应到村到户,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滇桂交界处的富宁县第一时间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全县1592个基层党组织、9200余名党员干部迅速集结,奔赴河道、水库及地灾隐患点日夜坚守。800余名县直机关党员深入村(社区),投入风险排查、群众转移、清淤排涝等工作;8500余名网格员累计开展1.5万余次“敲门行动”,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协助居民避险。
文山州党员干部在防汛一线勇担使命、冲锋在前。砚山县推行“专家驻点+党员巡查”,对158个地质灾害点“一点一策”监控;西畴县构建“人防+技防+四级联防”体系,预警信息直达一线;麻栗坡县坚持“早叫应、快转移”,党员干部包保到户;丘北县大规模下沉机关党员,组建应急抢险队并配齐装备,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其间,全州累计排查风险隐患11781处,立行立改6101个,其余隐患均落实临时管控和整改措施。成功避让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106起,涉及1251户4106人,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麻栗坡县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县之一。9月29日夜,麻栗坡县的暴雨已持续一天一夜。气象部门发布持续强降雨预警后,天保镇小寨村“两委”委员、牛场村包保干部蒋德英第一时间响应,与网格员、村组长共同排查村庄周边山体与道路。
9月30日上午9时,雨势未减,蒋德英背起应急包,带领3名队员驱车赶往牛场村。发现道路被滑坡阻断,她毅然决定:“等不及疏通了,我们走路进去!”3.5公里泥泞山路,她一路踉跄,3次连线村中监测员,反复叮嘱其盯紧山响、水势、裂缝。
9月30日17时8分,牛场村后山突发垮塌,泥石流直扑村庄。“快,按路线转移!”蒋德英抓起喇叭冲进雨中,挨户叫应,护送老人孩子安全转移。当她返回集合点时,雨靴灌满了泥水,手臂也被划伤。直到清点确认全村11户27人全部安全,她才松了口气。从险情发生到全员转移,仅用了45分钟。
据统计,文山州各级党组织累计动员10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村组,组建党员先锋队、应急救援队1000余支。党员干部对照“隐患排查清单”对地灾点开展二次巡查。与此同时,德厚水库、暮底河水库根据6小时精细化预报开闸预泄,为防汛做好安全保障。
风雨渐歇,安置与重建成为头等大事。文山州坚持“转移安置+服务保障”双线并进,在全域受灾乡镇设置规范化安置点,调拨州级预备金1500万元、救灾物资15个品类17421件(套),10000件中央救灾物资全部前置到位,保障群众正常生活需求。
为了让受灾群众“安下心”,文山州以精细化、人性化的举措推动安置工作。西畴县董马乡组织志愿者帮助农户抢收水稻2.2吨;富宁县交通运输局全力抢通水毁公路64条、清理塌方62万立方米;麻栗坡县六河乡统一安排专车,将19名因台风滞留的沃柑基地工人平安送回岗位。
从应急响应到全面重建,文山州迅速切换工作重心。马关县南捞乡从防汛应急转向灾后恢复,各项重建工作有序铺开;10月8日,广南县所有受台风影响的10千伏线路全部恢复供电,点亮了灾后第一个夜晚。
从紧急转移到安心安置,从险境求生到温暖过渡,文山州用系统而周密的安置体系,将抢险救灾的战果延伸为全程保障的民生温度。党旗不仅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更在重建家园的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李彤 张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