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重庆举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云南省政协委员、省新联会副会长、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孙鸿雁被认定为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作为滇派内画创始人,孙鸿雁用3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一门濒临湮没的传统技艺在云南红土地上重焕生机。
在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孙鸿雁艺术名家创新工作室,孙鸿雁手持晶莹剔透的鼻烟壶,缓缓将笔尖探入壶内,反向运笔,勾勒出哈尼梯田的层叠水光、傣家孔雀的灵动羽翼、雪域高原的巍峨轮廓。
谈及与内画的结缘,孙鸿雁袒露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荧幕接触。“我还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内画纪录片,就被在鼻烟壶内壁反向作画的‘神奇’技艺深深吸引。”孙鸿雁说,她决定投身内画艺术,不仅是被“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魅力吸引,还想用这项精巧技艺讲述云南故事。
对孙鸿雁而言,初学时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法,更在于思维的重构。“为表现滇池的烟波浩渺,我反反复复失败,在快要放弃的时候才最终悟出‘与壶共舞’的真谛,就是利用壶壁弧度营造景深,将限制转化为艺术语言。”也正是这一突破,让孙鸿雁的艺术观念开启了从“技艺移植”到“文化生成”的转变。
为了找到属于云南的“内画语言”,孙鸿雁将傣族的歌声韵律、彝族的祭祀符号、哈尼梯田的光影变化等云南风光和民族文化融入技术创作,开创了滇派内画。她首创“创新穿插构图法”,将地理空间的立体分层与文化符号的叙事交织结合,让方寸壶内呈现“一山分四季”的云南气象。面对传统内画材料单一、颜料易褪色的难题,孙鸿雁深入迪庆等高海拔地区,筛选矿石,经上百次实验,研发出10余种矿物颜料和5种植物颜料,并选用云南金竹改良笔杆,构建起“工具+材料+颜料”的标准化体系。她还带领团队走遍云南16个州(市),汲取民族纹样、山水灵韵,创立“自然重彩”风格。多年来,“滇派内画”技艺获得了26项专利、43项国内外奖项,孙鸿雁的6件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作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孙鸿雁在“传承人”与“教育者”的身份之间自如切换,将艺术探索的成果融入学科教学和高校教育体系。“高校不应只是传承地,更应是创新引擎。”孙鸿雁介绍,为了在教学与科研间搭建桥梁,她构建“通识+专业+实践+思政”课程链,开设“非遗数字化设计”等跨学科课程,建立工作室制,让学生切身参与真实项目,与团队尝试推动内画与VR、3D打印等技术结合,开发动态内画、交互式体验,让传统技艺紧跟时代步伐。
在孙鸿雁看来,让内画技艺从“封闭传承”到“开放生态”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的培养。为此,她建立9个创新平台,面向社会收徒200余人,培养技能人才超千名,帮扶贫困生创业就业百余人,通过高校科研和社会传承不断推广内画技艺。
身为省政协委员,孙鸿雁聚焦传统工艺保护、人才培养、产业生态构建提交多份提案,推动非遗与时尚、文旅、数字产业融合;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孙鸿雁用务实举措凝聚新阶层合力,搭建交流桥梁,培育创新力量,助力产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这些经历也反哺了我的艺术创作。过去我画风花雪月,现在更关注时代脉搏与人民心声。”她的作品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既有匠心之美,更有家国情怀。
“被认定为‘大国工匠人才’是起点,而非终点。大国工匠的精神,在于系统性创新中蕴含的刻苦钻研与传承担当。”孙鸿雁说,她计划创作更多主题作品,展现新时代气象;推动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开放式创新工坊;探索数字化传承,让滇派内画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张潇予 实习生 李丽莎/文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