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四五”期间,云南在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李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体现和本质要求。云南作为多民族、多山区的边疆省份,始终坚持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边疆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强边固防等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在基层治理的丰富实践中探索形成许多有益经验和创新机制。
一是以组织嵌入推动资源整合,解决“发展散”的问题,云南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的资源和群众组织起来。二是将网格化管理作为服务精准投送的“毛细血管”,通过“党建+网格化+N”的治理方式将基本公共服务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社区的“最后一米”。三是用利益联结凝聚发展共识,变“你和我”为“我们”,云南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将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融合,打造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共同体,在边疆基层治理中,云南不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积极探索“强边固防+乡村振兴”融合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同守共建的治边合力。
记者:我省在通过党的建设锤炼干部队伍、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举措和成效?
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王立刚:我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系统化制度创新、精细化队伍管理,全面锤炼干部队伍、提升其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是聚焦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定上来,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动政治生态全面修复、逐步向好。二是坚持理论武装,云南构建了以提升干部能力、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坚持在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力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觉悟、涵养境界。三是创新组织工作,抓好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围绕靠得住、选得出、用得准、干得好等标准选拔干部,服务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强边固防等工作,结合一线工作法推动组织工作落地;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出台10条措施,全方位部署组织工作服务,发挥组织力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四是推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负起示范表率责任,要在对党绝对忠诚、担当作为、勤政为民服务、善于团结协作和清正清廉上作表率;大力推行“三个工作法”,反对“十种典型问题”,倡导“十种鲜明导向”,通过工作作风的大转变,促进工作效能的大提升。
记者:云南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哪里?
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龚玉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云南实践”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边疆画卷。迈向新征程,对于云南这样多民族、多山区的边疆省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筑牢治理根基,关键是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不仅要通过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更要善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转化为群众能理解、可落实的具体行动。二是坚持组织引领,建强战斗堡垒,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三是坚持制度引领,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其他治理主体的领导、组织和动员功能,构建“一核引领多元”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效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凝聚发展共识和动力。四是坚持能力引领,锻造基层骨干队伍,在云南多民族、多山区的复杂治理场域中,基层干部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还需提升多种关键能力,如群众工作能力、产业发展能力以及应急处突能力等,才能切实做好服务群众、推动经济发展以及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等基层治理工作。本报记者 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