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师范大学10年来在梁河县用心浇灌发展之花——

倾情帮扶 硕果盈枝

王洁(中)为学生答疑解惑。 云南师范大学供图

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假期公益辅导。 本报记者 陈怡希 摄

本报记者 陈怡希

从省会昆明到滇西小城,一条延续十年的“帮扶之路”将相隔700公里的云南师范大学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紧紧相连。10年来,云南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强化高校责任担当,发挥育人特色优势,创新多元帮扶机制,在这片“葫芦丝之乡”的沃土上浇灌出了“教育领航、产业富民、文化铸魂”的灼灼繁花。

教育“造血” 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9月25日,梁河一中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一场以《2026届高考化学复习之晶体结构》为题的高考化学高频考点微专题讲座在这里开讲。主讲人王洁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科室原主任。定期到梁河一中开展送教,在云师大附中教师队伍中已坚持10年。

10年前,梁河一中和不少县中一样,陷入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条件欠缺、教育质量滞后等困境,教学成绩长期徘徊在全州末位。教育脱贫、脱教育之贫,成为梁河县的当务之急。

为此,云南师范大学与梁河一中签订“县中托管”协议,并挂牌成立“云南师范大学托管帮扶学校”,采取送教下乡、全员轮训、教师置换、跟岗研修等方式,构建“师资培育+资源共享+公益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帮扶模式。

2016年至今,云师大附中已组织梁河一中教师分109批次218人次到昆明跟岗研修。在这一过程中,梁河一中化学教师赵兴助成为王洁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通过省级名师工作室“孵化”,赵兴助实现了教育教学从“只关注教、很少有研”到教与研深度融合的转变。

“寸待忠数学名师工作室”“赵兴助化学名师工作室”等7个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先后成立,从“输血”到“造血”,梁河一中实现了教师培养的本土化升级,“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真正激活了当地教师的发展内生动力。

在强化师资培育的同时,云南师范大学不断加大对当地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捐建智慧教室、物化实验室、录播教室,设立专项基金,定向输送优秀毕业生等举措,加快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10年间,这座人口仅有17万人的小县,在教育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梁河一中高考总体情况稳步提升,多项指标持续处于德宏州五县市一中第一名;2018年,梁河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小学教育阶段连续多年在德宏州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位居全州第一。

科技赋能 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洒坞村坐落在梁河县芒东镇营盘山,通往村委会的路沿着山脊蜿蜒而上,整个村子在云雾缭绕中显得幽然静谧。

洒坞村曾是梁河县芒东镇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多山地、少水田,耕地分散,干湿季分明,农业生产始终困于个体小作业。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产业,洒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学杏一直在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辅导员、时任洒坞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谢飞便与杨学杏一道,对全村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调研。“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洒坞村半山腰地形开阔平坦、空气流通较好、饲草丰富、水源充足,更适宜养牛。”在确定将养殖肉牛作为洒坞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后,云南师范大学协调资金200余万元在洒坞村建设了养殖场并购买肉牛,通过“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带领当地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20余户村民养牛,获得3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

针对洒坞村农产品采收后损失率高、传统保鲜技术制约产业增值的问题,云师大组织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家团队,投入40余万元在洒坞村建成仓储式光伏蓄冷保鲜库,利用光伏发电与蓄冷技术,实现当地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最先一公里”提供绿色低碳保鲜解决方案。

在50公里外的平山乡,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协调引进农业部门专项资金270万元,建成“酿酒+生猪养殖+沼气利用+有机茶叶种植”的循环生态经济示范园,利用生物酶工程及再生能源技术,构建种养循环产业链。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繁荣的关键。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一批批驻村工作队员以科技赋能,为当地产业发展“输血供氧”,让乡村全面振兴动能更强、底气更足。

思想铸魂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今年暑假,梁河县芒东镇笋子洼村“假期公益辅导”托管班如期开班,20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驻村工作队、笋子洼镇村两级干部的组织下,为村里的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等开展假期公益辅导活动。

托管班的课堂内容充实又丰富,既有扎实的基础学习辅导和作业答疑,帮助孩子们巩固课堂知识;也有丰富的文体活动,释放孩子们的无限活力;更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这样的假期公益辅导活动在笋子洼村已经连续开展了7届,惠及当地中小学生、留守儿童1400余人次。通过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及兴趣培养,形成“笋子洼村冬日暖,公益辅导正启航”全国志愿服务品牌,服务范围延伸至周边村寨。

“刚到笋子洼村时,我们发现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教育起点偏低,假期留守儿童安全管护难、作业辅导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监督科科长、笋子洼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苏斌回忆道。为此,工作队联合村党总支,充分依托云南师范大学教育资源,组建“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构建起党建引领、驻村工作队牵头、家庭参与的教育帮扶机制。如今,笋子洼村已有28名学生获得“西山助学圆梦行动”助学金,并加入公益队伍反哺家乡教育。

在距离笋子洼村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上河东村,一幅从教育扶智到文化兴村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2019年,初到上河东村的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上河东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杨江波在界端小学看到一幅题为《我心目中的图书室》的画,让他下定决心要建设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图书馆。不久后,上河东村乡村美育馆在界端小学成立。在杨江波看来,只有文化振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面貌。于是,云岫书院、中草药文化陈列馆、界端古井泉文化景观等设施也先后建成。

繁荣农村文化,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上河东村正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 云南省2025年“奔跑吧·少年”健身活动走进河口

  • 倾情帮扶 硕果盈枝

  • 报头

  • 腾冲示范片稻鱼增产增收

  • 山地甘薯“掘金”效果显著

  • 《滇东南薄竹山燕山晚期岩浆成矿系统及成矿规律》出版

  • 韩红爱心基金会向云南捐赠1400万元物资

  • 云南财经大学男篮获第六名

  • 德宏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护航青少年成长

  • 省中医医院举办中医药科普进校园活动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