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群山层峦叠翠、湖水碧蓝如镜。走进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的东村社区,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于山水之间。村口墙上,一幅由昆明城市学院师生创作的巨幅墙绘格外醒目:红军坚毅的目光与农人质朴的笑容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新生。
整洁的硬化道路旁,庭院经济建设正酣,融合乡土气息与现代旅居理念的空间雏形初现。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被列入“省级贫困村”的村落,如今正以文旅融合、生态宜居的新姿态,生动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东村森林覆盖率超80%,年均负氧离子浓度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9600个,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被誉为嵩明的优质水源地和负氧离子仓。
“1935年4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途经东村时,留下了‘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的宣传标语。而我们发展的故事,就从挖掘这段红色文化讲起。”说起东村社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社区副主任张兴旭从红色历史讲起。2021年起,东村社区深挖红色历史,先后建成嵩明首个村级红军长征主题纪念馆以及红色记忆收藏馆、胡如瑛故居、红军长征体验步道等,开发“重走长征路”沉浸式研学课程,同步挖掘形成“东村黑山羊”“忆苦思甜饭”“火塘火锅”“长街宴”等地方美食。“以红色研学为引领,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旅居体验,让我们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张兴旭说。
要让流量“留”下来变成“留量”,这还不够,东村社区的做法是盘活闲置资源,并为其注入文化的灵魂。在讲好“红军长征过东村”“水库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3个故事的同时,社区联合云南大学、昆明城市学院、云南工商学院等多家高校开展校地共建推动乡村振兴实践探索;携手昆明虹风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将5户农户的闲置老房连片改造,共同打造了嵩明县首家乡村民宿——虹风小院,不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院落景观,还融合了餐饮、住宿、茶室及虹美术馆等多功能区域,更成为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创作基地。由闲置的东村小学校园改造而来的“村晓”农文旅综合体,将26间教室提升改造为带有“一年级(1)班”“二年级(2)班”房号的山居家庭套房、野奢山景房等特色房型,并配备瑜伽室、禅修室、泡池、游泳池、汗蒸房等现代化设施,形成一个网红打卡点的同时,弥补了社区旅游住宿的短板。
东村见南山乡野文旅生活社区CEO张永就是东村小学的毕业生,而“村晓”农文旅综合体也是他参与建设的第二个东村旅居项目。“我出生在东村,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我回来就是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张永说。随着“虹风小院”和“村晓民宿”等设施的不断完善,社区配套餐厅、茶室、娱乐功能室、户外烧烤等功能区30余个,引进儿童乐园、射击馆、马术俱乐部、手工陶艺、特色农产品展销厅等业态20余个,持续探索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带流量、发展流量经济的文旅发展路径,东村接待旅居人数从2021年的5.7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12.3万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此次入选省级试点,对东村而言,是认可,更是新征程的起点。”东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聂顺斌表示,社区将稳步实施进村道路改造升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综合配套扩容增质、红色教育塑形铸魂、百套民宿改造入市等七大行动,高质量推进试点工作。
未来,嵩明县城至东村社区的6.7公里道路将全面升级,形成“三线相连进东村、东西两线连六库”的交通格局,串联起红军长征与徐霞客两条历史路线;建设红军长征东村纪念馆双拥广场,编排红色主题舞台剧,让红色文化可观、可感、可体验;引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兰茂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心,为东村注入康养新内涵;同步配套的“百套民宿改造入市”行动,将引入社会资本把100套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手工工作室和茶室,让村民“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打造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一产变三产、土特产变金饭碗的嵩明旅居“东村样板”。
本报记者 龙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