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语言不通、深陷绝望的缅甸籍当事人理解自身处境与法律规定,76岁的周胡琛19次自费打车前往看守所,将晦涩的刑法条款制成图文并茂的PPT,逐字逐句耐心讲解,直至对方眼中的恐惧化为认同。庭审时,当这位当事人用生涩的中文说出“我服从判决”时,法治的温度已真切跨越了国界。
带来这份温度的,正是丽江市在职最年长的律师周胡琛,一位有着41年执业经历的老党员,一位始终背着贴满泛黄便签、带着淡淡茶渍的旧笔记本电脑,为弱势群体“披荆斩棘”的法律援助者。
周胡琛与法律的缘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每半月刊出的《民主与法制》杂志是他的“启蒙老师”。1984年,丽江市恢复律师制度之初,他便投身其中成为早期从业者,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村寨街巷,播撒法律知识的种子;1996年国企改制后,他又毅然走出工厂,成为一名专职律师。
“普通案件是职责,法律援助是初心。”周胡琛说。这句朴实的话语饱含着他对公益法律服务的深情。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量往往是普通案件的两倍,且报酬微薄,还常遭遇当事人“走过场”的质疑,但周胡琛从未动摇,“要让每个公民都感受到司法公正”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几年前,周胡琛受指派为一名涉嫌受贿的当事人辩护。初次会见时,对方瞥了他一眼,语气满是不屑:“你是法院派来的吗?”周胡琛没有辩解,只是埋首案卷,字斟句酌修改辩护词。最终,他专业的辩护与法庭公正的判决,换来了当事人由衷的感谢:“没想到您对法律援助这么上心。”
“当事人的一句认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这份来自当事人的肯定,也成了周胡琛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
2023年,周胡琛在司法局门口遇见了因工受伤,却被劳务派遣公司恶意解约的一位女士。面对她眼中的绝望,周胡琛当即打开笔记本电脑记录案情,坚定承诺:“你的事,我管了。”
此后8个月,这台旧电脑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从撰写申请书、整理医疗证据,到模拟庭审辩论,每个环节他都反复推敲。最终,法院判决支持了她的诉求,不仅获赔9万元,依法享有的工伤医疗待遇也得到了保障。
“我获得过很多证书奖状,但都比不上当事人的一句感谢。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认可。”周胡琛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热忱。
“虽然身体老了,但思想不能老,最新的法律法规我都要学。”周胡琛的电脑里,分类整理着密密麻麻的案件文档、法律文书和电子证据;手机中,存着上千条与当事人的沟通记录。自2003年成为法援律师至今,他已记不清办过多少案件,却始终执拗地坚持:“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不会停下脚步。”
如今,同龄老人多已安享晚年,周胡琛却依然用脚步丈量着法律援助的广度,用那台旧电脑敲击着“正义的代码”,在弱势群体深陷困境时照亮他们的前路。这位老党员以41年的坚守证明:法律不仅有硬度,更有温度;而法律人的初心,就是让这份温度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杨四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