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永胜县顺州镇,100多个田间地头的调解案例、120余次村头院坝的“头脑风暴”,终于凝练成一套实用的“矛盾化解经”——“向阳黄金九条”。这套“经”的创作者,是顺州镇司法所所长和向阳。他是从纳西族山村走出来的“调解能手”,常穿一件咖啡色衬衫,裤脚常沾着泥,总在老核桃树下跟村民唠家常,或坐在田埂上听大妈哭诉。23年扎根基层,和向阳走遍全镇13个行政村的沟沟坎坎,调解了1000多起矛盾纠纷。
和向阳是顺州镇板桥村人。从2002年担任板桥村党支部副书记起,调解村民间的矛盾就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2016年,永胜县面向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和向阳顺利通过,来到镇司法所工作。从此,“和调解”成了他的标签:谁家盖房占了宅基地,他带着卷尺去量;谁家老人子女闹矛盾,他搬个小马扎坐在院坝里劝;连邻村偷羊的案子,他也蹲在羊圈边听羊倌唠叨半天。
“那时候我就想,调解不是‘和稀泥’,得有章法。”和向阳有很多调解故事,“2005年,张李两家为地界打架,我请了村里80岁的王阿婆当‘和事佬’;2008年,有家两口子闹离婚,我发现男方打工受了委屈,先带他去镇上喝了碗热汤。”
这些在田间地头用的“土办法”,2023年有了成果。那年6月,他在板桥村普法,听村干部说调解总缺个准谱儿时,他说:“不如把咱的经验总结成条?”
2023年6月7日,板桥村委会会议室里,和向阳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条:“因势利导·分步调解法——先背对背听委屈,再面对面解心结。”
2023年8月22日,阳保村的晒谷场上,他补充了第二条:“普法先行·法情并用法——先讲法律红线,再聊邻里情分。”
每天早早起床,料理好所内事务后,就到各个村头巷尾跟村民“唠嗑”,这是和向阳多年调解养成的习惯。有时老人问他“孙子不养老该咋办”,有时家庭主妇来哭诉“老公欺负我”,他总说:“别急,慢慢跟我说。”
“黄金九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前几天,和向阳跟同事说:“现在年轻人爱发微信,调解也能线上来。”说着,他打开手机,给同事看村民群里的聊天记录——昨天刚帮两户邻居和解,今天又有人来问“土地流转合同咋看”。
今天调解了一起纠纷,明天村里就能多一些笑声,这比啥都金贵。”和向阳常说,顺州的沟沟坎坎他都熟,顺州的乡亲们多半都认识他,这儿比哪里都亲。
本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张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