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丽亚·卡迪尔 齐卫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融汇聚、共生共荣,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华章,必须做好民族团结这篇大文章。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才能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召唤。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以贯之的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民族团结使中国人民在任何风浪和挑战面前始终彰显不可战胜的力量。民族团结以三个要素构成力量之源。一是“友爱”,这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团结情结;二是“求同”,这是各民族形成共识的团结原则;三是“共趋”,这是各民族合力奋斗的团结目标。团结为什么会产生力量?就是因为这三要素发挥的作用。团结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这三要素遵循的结果。坚持民族团结的方向、维护民族团结的局面、巩固民族团结的成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立场、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核心力量。在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曾较长时间里陷于一盘散沙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把全体中国人民聚拢起来扭成一股绳,团结各民族以不懈奋斗取得伟大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族道路促进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团结开创了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新的交融气象,激发了新的奋斗动力。
国家兴旺发达
系于各族人民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的兴旺发达,从来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成就,而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既是凝聚力也是生产力,既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智慧的动力。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经历,使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国家强大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两个大局”深度演化的背景,使中华民族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紧迫性。中国共产党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繁荣昌盛的国家,充分证明了其推动中国不断兴旺发达的强大领导力。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为国家进步积淀了深厚底蕴;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为国家发展注入了精神力量;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国家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这“四个共同”深刻阐明了各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民族团结对国家兴旺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越是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各族人民就更要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更需要以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
是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团结的根本依托,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大一统的整体发展成为体现“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的历史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资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基因支撑。各民族在血脉上相融、信念上相同、文化上相通、经济上相依、情感上相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内生性结果,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相处中自然形成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把握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的思想共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化滋养的精神共同体。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多元一体的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创造建立起共同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利益共享的价值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是人民,价值取向是为人民造福。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把各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使命相同的目标共同体。目标一致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杠杆,各民族能紧密团结在一起,因为共同目标产生凝聚力。中华民族大家庭,奔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追着同一个目标奋斗、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各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造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景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民族的共同使命,由此形成的目标共同体为全体中国人民增添强大的动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践奋斗的发展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352个模范集体受到表彰,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在行动中践行共同体理念,才能让民族团结之根扎得更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党指明的前进方向和奋斗道路不懈努力,全体中国人民必将迎来无比灿烂的光明前景。
(作者分别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新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