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艺
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其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理论自身的真理力量,更在于能否找到有效路径来连接理论与大众。从本质上讲,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应遵循“理论有源、实践有效、情感有力”的一般性规律,分别回答理论“从哪来、如何好、为何信”的问题。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以下简称《文化的力量》)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对这三大问题作出创造性回答,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
锚定历史中的理论根基。理论有源可溯,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根基所在,回答的是理论“从哪里来”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关于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形成深深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对历史文脉的梳理与文化实践的深耕,为“两个结合”奠定了早期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省域治理中初具形态,生动诠释了理论“从实践中来”。从黄帝祠宇到兰亭,从义乌精神到良渚遗址,一系列在浙江大地上的文化探索与实践,最终汇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源头。这一过程,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又从传统智慧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表达。
激活历史中的实践价值。实践有效可证,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生命力所在,直接回答理论“何以有效”这一关键问题。任何科学理论都源于实践,其真理性也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在理论传播中,必须借助鲜活的实践案例展现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才能使大众从认知理论走向认同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与完善的。《文化的力量》以浙江实践为样本,系统回顾了良渚遗址保护、义乌市场崛起、乌镇开发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浙江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文化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过程。这些成就生动表明,党的创新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理论传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印证”。当大众能够从身边的发展变化中感知理论的价值,从具体案例中体会理论的指引作用时,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这种“以行证理”的传播方式,正是党的创新理论赢得公信力、感染力的根本路径。
延续历史中的情感脉络。情感有脉可续,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精神纽带,回答的是理论“为何信”的深层问题。历史不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沉淀。那些融入集体记忆的奋斗故事、凝结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始终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党的创新理论要真正走进大众心里,既需要真理的说服力,更需要情感的穿透力,通过激活历史记忆中的情感密码,让大众在共情中产生价值认同。《文化的力量》以情感叙事唤醒历史记忆,让理论传播在情感共鸣中直抵人心。从南湖红船的橹声到良渚玉琮的纹路,从昆曲的水磨腔到越剧的水袖,那些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符号,始终是穿越时空的情感密码。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余村会议室的论断长成漫山竹海,大众便在“这是我们共同的故事”的共鸣中,触摸到理论的温度与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文化的力量》的成功实践,本质是对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与生动践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无需回避“理论的深刻性”,但必须注重“传播的生动性”;无需弱化“理论的指导性”,但必须强化“大众的认同性”。当党的创新理论与历史文脉相通、与实践成效相映、与大众情感相连时,它也必将成为凝聚亿万人民思想共识、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