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翠屏街道永安社区没有铺设污水管网,遇到雨季污水横流,给居民的出行和居住带来很大不便。后来,通过兰坪县政府出资,以以工代赈模式实施污水管网施工,不仅让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挣钱,居民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得到极大提升。“参加以工代赈项目施工,让我们学到了新的职业技能,今后外出务工更有底气。”永安社区居民刘艳红说。
近年来,兰坪县着眼于提升群众劳动技能、综合素质促进就业增收,因地制宜实施以农村道路、水利、林下产业和文旅融合等为内容的以工代赈项目,通过项目谋划、技能培训与模式推广的三重创新,将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群众参与、产业带动、振兴乡村的新路径,筑起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增收路。
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兰坪县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着力提高项目的精准性、靶向性。同时,兰坪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入组连户道路、人居环境提升、土地整治、河堤沟渠、产业基地和社区配套设施等建设,发挥项目撬动作用,补齐短板弱项,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永安社区的雨污分流,到通甸镇黄木村解决雨污混流项目和龙潭村终结“靠天吃饭”的灌溉工程,每一个以工代赈项目都瞄准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迫的需求。
营盘镇梨园社区参建群众在接受路面修复、管道铺设等专业技能培训后上岗,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更培养出20多名钢筋工、架模工等技术人才。“我们把以工代赈项目当作练兵场,引导搬迁居民参与各项工程建设,学技能、长本领,为以后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打好基础。”梨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和世松介绍,通过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一批搬迁居民成为建筑能手、劳务经纪人和林下产业技术员,参与道路维护、林果产业和绿化项目建设,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挪窝、立业、致富的梦想。
兰坪县坚持就业增收与赋能并举,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动态掌握脱贫户、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务工意愿,以“课堂培训+以工代训(师带徒)”相结合方式,将一个个施工场地变成技能培训课堂。务工群众边干边学,逐渐有了一双有技能的手,为今后长远就业增收增添了硬核筹码。
在民生项目推行以工代赈基础上,兰坪县统筹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资源,将这一模式向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领域和更多乡镇推广。中排乡探索由村党总支带头组建建筑公司,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完善“集体引资、致富带头人出资、村民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体、农户同发展、双受益。通甸镇基层党组织引领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提供101个就地就业岗位,支付报酬247万元,让百余名群众实现人均增收近2万元。
今年,兰坪县推广以工代赈项目达68个,累计带动近1500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千万元。
本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