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宁洱县:“黑珍珠”长成“金豆子”

德安乡石中村村民分拣晾晒黑花生。 本报通讯员 李执 摄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田野间,一颗颗乌黑饱满的花生从泥土中被采挖,剥开外壳,圆润的果仁泛着油光。这看似普通的“黑珍珠”,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目前,全县黑花生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预计产值超过4000万元,带动近万名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挣2000元。改种黑花生后,亩产240公斤,按每公斤25元算,一亩能收入近6000元。”德安乡文化村村民赵兴康捧着刚采收的黑花生,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特色产业要想“成气候”,规模化种植是基础。宁洱县以德安乡文化村为试点,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整合资源,打造16亩黑花生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安排技术员手把手开展种植培训,让村民掌握从播种到采收的关键技术。

示范效应很快显现:文化村黑花生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0余亩扩展至450亩,德安乡种植面积超过830亩、总产值达600万元。随后宁洱镇、德化镇、梅子镇等6个乡镇相继加入种植队伍,形成多点开花、连片成势的产业格局。

种植黑花生收益高,技术要求也高。为破解技术难题,宁洱县组建由县乡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组成的“技术护航队”,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指导。“前期干旱易生虫,后期雨水多易发病,我们都得提前预防。”德安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曦介绍,农技人员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科学防治病虫害,还通过“田间课堂”、微信群等方式为种植户解答疑问。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宁洱县探索粮经轮作模式。黑花生采收后,依托河谷热区资源,轮作油菜、无筋豆等经济作物,实现“一地双收”。“轮作后,每亩地年产值从6000元提升至1万元以上,农民的腰包更鼓了。”宁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种植业股负责人罗刚说。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德安乡的黑花生,富含硒元素,生吃香脆、煮粥浓香。”在兰庆村返乡青年周保林的直播间里,黑花生成了“网红产品”。今年丰收季,他一场直播就卖出800公斤黑花生,销售额达4万元。

产业要长效发展,必须打通市场。宁洱县注册“宁洱黑花生”地理标志商标,统一包装设计,让“土产品”变身“俏商品”。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线下与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合作,确保产品有稳定销路;线上借力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让黑花生走出大山。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宁洱县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在黑花生种植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依托花生、冬作物轮作模式,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提升了地力。“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5%,病虫害发生率降低2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罗刚介绍。

强化科技支撑、拓展产业链条,宁洱县将让黑花生这颗“黑珍珠”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豆子”。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李执

  • 施甸县:食用菌撑起大产业

  • 树上采金果 树下育新苗

  • 脆蜜金柑满枝头 清甜满溢采摘忙

  • 报头

  • 宁洱县:“黑珍珠”长成“金豆子”

  • 产业带就业 增收有门路

  • 延伸产业链 种好幸福瓜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