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鑫龙
云南是我国地震多发的省份,校园安全更是社会各界关切的焦点。近日,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深入昆明、保山、德宏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校园近年来常态化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与学生避险实训指导,开展地震预警发布与疏散演练,地震预警终端中小学全覆盖,探索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校园地震安全服务体系。
防震减灾科普纳入省级“校园白名单”
我省将校园地震安全摆在重要位置,系统推进防震减灾基础建设。
云南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的特点。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特大地震灾害。
“据统计,1900年以来云南发生13次7级以上地震,1996年的丽江7.0级地震是最近一次。”云南省地震局副局长马宏生说,“地震的惨痛教训让大家深知,被动救灾,不如主动防灾。”
如何筑牢校园安全防线?“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辐射效应,可以形成一个以孩子为纽带、辐射全社会的科普网络,能够从根源上提升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云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是人员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但学校组织化程度高、执行力强。通过聚焦校园,可以高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演练、升级设施,也能为社会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模板。
2025年,我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云南省2025年进中小学校事项清单》。“将防震减灾科普纳入‘校园白名单’是我们服务校园地震安全、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云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说,纳入“校园白名单”以后,省地震局与省教育厅共同持续开展了防震减灾开学第一课、全省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作品创作等多项活动,有效提升了师生学习和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积极性。
让防震减灾知识从书本真正走向实践
2022年,中国地震局联合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共同发起“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旨在通过“1年试点、3年推广”在全国民族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学校深入开展捐赠一套图书、举办一场讲座、举行一次演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培养一名传播师“五个一”活动。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云南持续4年深入开展主题活动,成功构建了一个有资源、有实训、有队伍、有激励的完整科普教育闭环,让防震减灾知识从书本真正走向了实践。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保山震感强烈,保山一中全校3000余名师生在1分15秒内完成安全撤离。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高三学生李云希显得很从容。“地震刚有征兆,老师们立刻指挥学生护住头部,躲在桌下。十几秒后广播响起,疏散路线启动,我们立即严格按照平时演练的步骤撤离,楼梯口的老师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护送我们。”这份从容的背后是该校管理精细化、硬件科技化、培训多样化、演练常态化、心理疏导系统化、部门协同制度化的“六位一体”防灾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
“学校定期组织演练,每个班级的疏散路线、每位老师的职责都是固定的。”保山一中副校长罗朝春说,定期演练给师生们吃下了“定心丸”。
该校师生做到临震不乱,以“教科书”式避震疏散实现安全有序撤离,用实战检验了“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及校园安全教育成效。
通过主题活动的推动,云南科学划分年龄打造精准课程,强化实操指导,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共制作小学低龄段、小学高龄段、初中、高中、大学等5个标准课件及5部配套慕课,《防震避险知与行》工具书被云南省教育厅列为15本《平安导航》系列“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之一;《学校地震应急演练宣教片》被广泛用于指导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同时,省地震局科普专职人员深入楚雄、大理、香格里拉等10余个市县乡的学校开展示范指导并指导学校制定演练方案、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截至2025年,云南省共有6368所学校参与活动,发放图书25.4万余册、培养科学传播师7842名;开展讲座7800余场次,275万余人次参与;组织演练1万余场次,455万余人次参与;42万余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240万余人次参与。
实现全省中小学校地震预警服务全覆盖
2018年起,云南省正式立项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建成1个省级预警中心、1660个台站和16个市级服务平台,部署专用预警发布终端21000余套,实现14300余所中小学校全覆盖,填补云南地震灾害预警处置空白。
“危险,紧急避震,30秒;10、9、8、7……”在昆明黑龙潭防震减灾实验基地,采访团观摩了地震预警系统的运行。预警专家现场演示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并视频连线大理白族自治州地震局、大理州教体局及云南省地震局下关中心站,深入了解6月5日洱源5.0级地震后高考地震安全保障服务的实施情况。
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如何构成,又如何服务校园安全?“地震预警本质上是‘电磁波和地震波赛跑’。系统由台站观测、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和技术保障五大体系构成,从捕捉信号到发布信息,全流程只有数秒。”云南地震台高级工程师钟玉盛解释说,按目前云南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在地震发生后6秒到10秒,尚未受破坏性地震波影响的区域就能收到预警信息。
该系统在漾濞6.4级、隆阳5.2级、洱源5.0级等多次破坏性地震中有效发挥作用,多所学校师生收到预警信息后采取了有效避险措施,政府部门、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取得减灾实效。
此外,云南还创新建立“‘5618’紧急叫应叫醒机制”,在预警震级达到5.5级以上时,面向烈度6度区范围,利用“必答短信”、语音同步呼叫等方式通知应急响应关键人员,为党委、政府开展应急决策、人民群众自救互救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信息支持。
下一步,云南将继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