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山海相依 携手同行

——2021年以来上海闵行对口帮扶保山纪实

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万亩咖啡林。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摄

龙陵县龙山镇横山村直播基地内,主播在帮当地村民销售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杨艳鹏 摄

当地群众在腾冲市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中心假发生产车间务工。本报记者 杨艳鹏 摄

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不解之缘。保山所需,闵行所能。自1997年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保山市,特别是2021年闵行区接续帮扶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以来,两地心手相牵,真情协作。闵行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4.24亿元,援建项目649个,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9800万元。近五年来,两地围绕“促消费、增就业、兴产业”的目标,打造出沪滇协作、山海相约的新典范。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沪滇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目标,全力推动沪滇协作工作双向奔赴、走深走实。

人才交流全面深化

千山万水阻不断,跨越山海情更深。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园区共建等工作,2021年以来,闵保两地党政领导开展互访对接并召开联席会议10次,双方互访交流700多人次,在组织领导、健全机制、工作落实、跟踪问效等方面,实现高效互动、全面深化。

“2021年以来,保山市采取‘请进来’授业、‘送出去’取经的方式,互相选派干部、人才463名。”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医疗帮扶提档升级。上海市派出医疗团队,分别组团帮扶龙陵县人民医院和昌宁县人民医院,闵行区派出医疗团队组团帮扶保山第二人民医院、施甸县人民医院,派出教师团队组团帮扶施甸一中。通过组团结对共建,建立导师教学、学科帮带、骨干培养等机制,市、县医疗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截至目前,闵保两地联合举办干部人才培训85期5179人次,有力促进保山干部人才拓视野、增本领,提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康养旅居等领域业务水平。

产业集群亮点纷呈

产业发展是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2021年以来,保山市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科技支撑”协作模式,每年投入65%以上的援滇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咖啡、茶叶、石斛、农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沪滇协作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支持咖啡产业发展,实施项目15个,覆盖种植改良、设备升级、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咖旅融合等关键环节,推动保山咖啡精品率和咖啡精深加工率大幅提升,精品率从10%跃升至70%,精深加工率从30%提升至85%,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86亿元,形成了覆盖种植、加工、研发、文旅的产业集群生态体系,助力产业壮大、企业发展、农民增收。

保山市还通过举办虹桥国际咖啡文化节、“抵达上海的第一杯咖啡”、五五购物节、云南瑰宝咖啡生豆大赛、保山小粒咖啡文化周等系列活动,组织农产品企业赴上海参加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将保山咖啡、茶叶、石斛等特色农产品,推介到上海消费市场,推出“觉醒的年代”“双城·咖”闵保联名款咖啡,持续打造“一座保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探索和建立保山与上海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

2021年以来,保山农产品累计销售到上海价值16.5亿元。

闵保两地园区共建

在特色产业提升的基础上,闵保两地以机制联动、干部带动、企业驱动为路径,切实把深化两地园区共建作为新时期沪滇产业协作提质增效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保山市印发《关于深化闵保产业园区共建的若干措施》,以闵行莘庄工业区和保山产业园共建为主导,外延拓展至腾冲、龙陵、施甸、昌宁4个产业园区,实现园区共建在保山市各县(市、区)全覆盖,形成两园共建、多园对接的“1+1+4+N”大联动格局。印发《关于深化闵保产业园区共建的若干措施》,组建闵保商务管理公司,分别选派4人到公司任职挂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025年,两地在闵行区联合开展“投资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话会暨保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会”,上海市90家生物医药企业参加,17家企业与保山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投资协议。

今年以来,两地分别在上海、长沙、保山等地举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两地园区互访4次,协同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联合招商,先后组织68家上海等东部地区企业赴保考察调研。截至目前,引进企业22家,实际到位资金2.6亿元。2021年以来,保山市先后邀请100多家上海等东部地区企业赴保考察调研,引进加保(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落户保山,实际投资20亿元以上。

联农带农成效显著

2021年以来,上海市、闵行区累计无偿支援保山市财政帮扶资金9.13亿元,援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培训等441个项目,覆盖全市33个乡镇142个村,受益群众达30多万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目前,由援滇资金助力打造的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施甸县仁和镇菠萝村、龙陵县龙江乡弄岗村和弄玲村、昌宁县漭水镇共裕村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效益逐步显现。

在龙陵县龙江乡,以沪滇协作支持为撬动杠杆,围绕“鱼米之乡、魅力龙江”农旅小镇目标,对龙江乡发展进行全域规划,共建“弄玲—弄岗”农文旅环线,在完整保留民族古韵和茶文化风貌的同时,建成了粮食博物馆、共享农事小屋、稻田栈道、茶文化体验馆、茶园步道等项目,将自然风光、产业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提升,积极探索“以粮为基、接二连三”的产业模式,有效带动群众扩大稻花鱼养殖产量,进一步打响龙江“稻+鱼”名片。同时,依托弄玲万亩茶园资源优势,新建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及茶文化体验馆等配套设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以上收入,并带动弄玲村263户茶农增收。打造“清木花园”“云边嘉木”等民宿品牌,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目前,龙江乡成功申报弄岗村稻田公园和弄玲村万亩茶园2个国家AAA级景区,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从2022年的11.2万人次、2000多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37.6万人次、6520.4万元。

就业帮扶创新突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以来,闵行区累计投入就业帮扶资金4150万元,帮助14937名贫困人口就业,保山输送2035名学生前往上海就读,毕业并实现稳定就业480人。

在就业帮扶中,闵保两地人社部门加强联动,开展沪滇协作零工转移就业项目、闵保咖啡技能人才能力提升和人才定向培养合作项目,结合保山地方资源优势和劳动力现状,助力打造保山咖啡师、施甸养老护理、龙陵石斛枫斗加工、昌宁茶工4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引导农村劳动力从劳务型向技能型转变。

要就业,先得有技能。保山市将保山技师学院作为闵保劳务协作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围绕烹饪、运输、咖啡技能、美容美发等方面,保山技师学院与上海沪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美哩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保山比顿咖啡有限公司(上海就业方向)合作开设12个订单班,定向培养技能人才850名。其中,向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沪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美哩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输送技能人才317名。

近五年来,沪滇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率,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人才作出积极探索,实现在保培养、到沪就业、助农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接提供了人才支撑。

社会帮扶形成合力

对口帮扶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2021年以来,闵行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沪滇携手促振兴行动,闵行区11个村(社区)、3家社会组织、51家企业结对保山市120个村,闵行区10所学校、8家医院分别结对保山市4所学校、4家医院。同时,积极牵线各类公益组织支持保山社会事业。近年来,上海慈善公益基金会在保山开展“丝绸之路·光明之行”白内障复明公益行动,累计为1111名群众义诊,并为215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2021年以来,闵行区社会力量捐赠帮扶资金和物资近5100万元。

在保山市施甸县,当地群众纷纷赞扬:“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真是太方便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帮扶协助到渔鱼兼授,从产业发展到提质增效,从强基固本到创新突破……2021年闵行区对口帮扶保山市以来,一场场交流务实有效,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笔笔资金撬动发展,一次次合作情真意实,“沪滇协作之花”在保山市已结出累累硕果。

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深深地镌刻在上海闵行、云南保山两地人民的心里,终将被历史铭记。

本报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通讯员 孙瑞鸿

  • 山海相依 携手同行

  • “精培优育”强本领 实干担当“排头兵”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