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阅读

大地的细节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的地理观察

何万敏

写《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作者李忠东得心应手。李忠东就职于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他长期从事旅游地质研究,常年行走于野外,一直坚持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大地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眼见的每一处景观,不是“从来如此”,那么它们因何“如此这般”?

地理是什么?房龙在他的著作《房龙地理》中引用了《简明牛津词典》对此词条的解释:“地理:有关地球表面、形状、自然特征、自然以及政治区划、气候、出产、人口的科学。”显然“地理”包罗万象,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科学,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为人们认识赖以生存的地球服务的。当有了地理学,事情开始发生转变。地质专家在大地上探寻自然密语,大自然的秘密有些是显现的,有些是隐藏的,地质专家的姿态是看见、发现、思索、解释,地理学引导我们理解大地的细节,梳理暗藏的逻辑,聆听地球的密语。地理学既关注山川河流的形成机理,也研究城市乡村的空间布局;既追踪气候变迁的历史轨迹,也解析人口迁徙的社会动因。总之,地理学比较庞杂、繁复、深奥。

李忠东作为地质专家,新著《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的结构思路非常清楚,作者不愿只是阐释西部地理知识,也不愿充当西部旅行指南而为大众出行导游。作者的方法是,站在大地上以扎实的地理学知识解读所在具体地点及延伸地域的地理特征,以饱满的情绪体验传递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通俗的话语表达严谨的学科态度和责任。尤其可贵的是,细致的田野调查具有生动的现场代入感,文字铺写的内容没有用太多专业词语去堆砌高度而让人望而却步,摒弃了专家提及专业知识就“掉书袋”的惯性。

书中27篇文章,知识性与可读性兼顾,将地理学知识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准确表达,让读者较好地理解未知事实并实现知识传播功能。作者有个形象的比喻,称它是27种不同颜色的西部地理拼图,它拼出的西部色彩斑斓,令人着迷。将这本书定为地理科普书,因为整个基调是建立在地理学科基础之上的,这当然让我更愿意将其视为西部地理观察,我想强调的是阅读此书所得到的地理价值建立:在亚洲大陆边缘的中国,西部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高耸的阿尔泰山和天山、昆仑山,在群山和高原之间是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有横断山脉地区,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自北向南奔流而下,将青藏高原东南区域、川西北高地和云贵高原西部,纵切出一条条深谷和南北走向的山脉;地势的西高东低形塑的巨大阶梯由西向东延伸至海边,牵动了长江与黄河向东奔流;自然地理上的障碍与相通,看似分隔实际上却又联合的人群,不断地彼此混合与彼此影响,终于同化成一个大同小异的中华文化(许倬云)。可以说,西部是山之根,河之源。西部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过漫长的千万年繁衍,融合成了中华文化的心灵景观、文化景观。

也不妨把书名的两处地理单元视作西部的标识:阿尔泰山绵亘2000公里之长,横越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戈壁延伸至西伯利亚。阿尔泰山是中亚最重要的山脉,构成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而常人所不知的是,“阿尔泰山”在蒙古语中是“金山”的意思,历来以藏奇纳巧、富金蕴宝驰名。可可托海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便位于这里,全球已知的140种有用矿物,这里就有86种。阿尔泰山之所以“物华天宝、金玉富蕴”,盖因它是一条造山带。李忠东分析:“这座地壳挤压收缩,岩层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山脉,往往同时成为重要的成矿带和多种复合地貌、多元景观的富集带。”

至于横断山,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由北向南突然转向而行,显得不可思议。山脉的南北走向,造成东西地貌的分野和屏障,横断了本该东西的山脉。李忠东认为:“横断山脉,实际是由一系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河流组成,所以山水‘南北走向’‘相间并行’是理解横断山脉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横断山脉最与众不同的地理特征。构成横断山脉特质的所有元素,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植被、生物生态,以至于历史文化、宗教习俗、本地风物等等,无不受这种地理特征影响和控制。”

《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同样对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区域的地理成因、自然物候、景观特点、人地关联等内容详加阐述,展页阅读,受益良多,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不是提倡非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读书,目的性太强有时候会消减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把思绪放到大地之上与旷野之中,无从把握的生命意识反而会强化感知的敏锐与体验的蓬勃。

让我最有共鸣的是《阶梯边缘:大小凉山的“宽窄”“凉热”》《螺髻山,“冰”与“火”的世界》两篇。因为生长在凉山,走遍凉山各地,还热衷人文地理写作,我常常面对李忠东在凉山考察遇到的一个问题:凉山到底属于横断山区还是云贵高原?“这里的地貌单元好像并不泾渭分明、界限清晰,它们相互交织缠绕,显得混沌而难以言状”,他欣喜“这恰好是凉山自然地理最为突出的特点,复杂、多样,既山水承转又交汇融合”。在李忠东看来,将凉山以黄茅埂为界分出大凉山和小凉山实际上运用的正是地理的方法。黄茅埂以西,一系列的短小山系和谷地、盆地称为大凉山,黄茅埂以东受金沙江强烈侵蚀切割的破碎山系称为小凉山,因此大凉山的“宽”对应着小凉山的“窄”;同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存在两个气候奇异区,年均等温线大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得益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加热之功,在会理、会东、宁南一带形成一个高温异常区,成为凉山的“热点”,温暖的气候馈赠给当地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相比较凉山东北边昭觉、布拖、美姑、甘洛、越西一带,形成一个12摄氏度的低温区,这即为第二气候异常区。凉山的宽与窄之间既矛盾又和谐,这里既是寒冷的“凉”山又是温暖的“热”谷,凉山既是边地,又是中心。“名目繁多的民族、部落,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扮演过他们的角色,交融与糅合。凉山对大西南乃至中国的意义,全部与此相关。”

通过地理学科观察,大地细节的丰富与奥妙似乎无法穷尽,而唯其懂得脚下这片土地的生机盎然,才会懂得珍惜一个舒适的地球家园。

今天的人们愈加意识到“旅行的审美价值”,中国不乏这样的伟大传统。古代的人们乐意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浪漫的文学历程处处闪烁着对自然之美的抒情。中国山水画钟情自然无以复加,空间与时间由笔墨传递而出,萧散简远,含蓄蕴藉,延宕至终极的意义上,竟悟出“澄怀观道”的理想。如果站位再取另一个高度,即段义孚先生所说持有“更包容的态度”,越来越少地持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我们应把自然视为具有自身权利的奇迹,同时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它又贡献于它。”(见《人文主义地理学》)

阅读《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时,我不断想起的是一句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相处的前提是看见与发现,在愉快的行走中认知与理解,大地禀赋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心灵非凡的力量;人类对未知的刻苦探寻,创造了思想精神和文化指引。既见天地,亦见天地之精神。

  • 《井水饮处》出版发行

  • 《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出版发行

  • 大地的细节

  • 报头

  • 新时代红色题材舞剧的历史再现与文化生成

  • 墨香漫卷的时光长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