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元江县

古艺润校园 狮魂燃青春

学生在学习狮子舞。 本报通讯员 田双燕 摄

狮子舞,是居住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群众的古老习俗,不仅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元江县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阵激昂的鼓点声中,学生们在傣族狮子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封云国的带领下,手举色彩斑斓的狮头,如灵动的火焰般跃动起来。

每逢周一、周四下午,封云国都要从寨子里赶到红军小学,教授学生们练习元江傣族狮子舞。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脚踩轻快的步伐,跟着鼓点的节奏腾挪跳跃,穿洞、转花、翻身、上肩、站立……一连串动作刚劲有力,衔接流畅,仿佛行云流水。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每一次跳跃都传递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非遗不能只靠讲,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跳起来、舞起来。”封云国说。

元江傣族狮子舞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以模拟狮子动作为核心,融合舞蹈、武术与民俗仪式,借助狮道具和鼓乐伴奏,展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审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元江傣族狮子舞逐步走出传统节庆场合,走进校园、融入课堂,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元江县把非遗纳入教学课程管理,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小学校兼职老师,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结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学段、常态化推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截至目前,全县7所中小学累计开设哈尼族棕扇舞、彝族撒摩啊哩、傣族狮子舞等非遗社团13个,带动学生513人,走出了一条让非遗“舞动”起来的生动实践之路。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田双燕 何磊

  • 玉溪小将解涵 从新秀到名将的蝶变

  • 云南皮划艇队全运会再创佳绩

  • 古艺润校园 狮魂燃青春

  • 小手扎锦绣 非遗“染”童心

  • 报头

  • 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16州市绿茵竞逐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