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中的棉布对折再对折,再用绳子系紧,染色后就会出现神奇的花纹哦。”在马龙区第三幼儿园的教室里,师生们开启了一场苗族扎染工艺的探索之旅。
在老师的示范下,孩子们摆弄着植物染料和纯棉布料。完成折叠、捆绑之后,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浸入不同颜色的染料中,当包裹的布料被拆开,原本单调的白布上呈现出独特花纹。师生们正用这古老的方法,让纯白棉布焕发绚丽新生。
拆开染布的时刻总是充满惊喜,每个孩子手中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扎染是马龙区第三幼儿园开发的特色课程,它以素布为纸,以青蓝为墨,将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让文化可触、可感、可创造。
马龙区第三幼儿园毗邻大凹子苗族村,村里的适龄儿童大多在幼儿园就读,当孩子们发现同伴们在节庆时穿着与自己不同的苗族盛装时,好奇的种子便已埋下。幼儿园以此为契机,发起了“探秘苗族”主题活动,组织师生走进大凹子苗族村,走访民间匠人,观摩苗族蜡染技艺,并在当地苗族匠人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见证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兴趣也在指尖被点燃。
为把扎染活动搬进课堂,幼儿园邀请当地苗族扎染匠人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让孩子们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学习不同的捆扎方法,积累图案和捆法之间的经验。
“开展扎染特色课程,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更希望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文化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扎染的韵味。”幼儿园园长林桂英说,扎染的每一步都充满惊喜,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耐心。
如今,扎染特色课程正努力向更深层次延伸。幼儿园指导孩子们将亲手染制的布料进行深加工,通过设计、裁剪、缝制等环节,将其变为衣服、抱枕、玩偶等生活用品。这种根植于本土、践行于生活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本报记者 隋鑫 通讯员 张照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