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我省防汛救灾“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8条经验启示。其中,健全指挥体系,这是防汛救灾的关键所在,必须做到指令畅通、步调一致,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预警与应对要联动,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今年9月底到10月初,3轮台风叠加来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极端天气考验。受灾最为严重的麻栗坡县天保镇小寨村村干部通过“1262”机制及时组织转移群众,从发现山体垮塌迹象到成功将11户27名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整个过程仅用时45分钟。“如果不是平时加强群众的防汛转移避险演练、各级干部把学习运用‘1262’机制抓在日常,后果难以想象。”村干部蒋德英说。
“1262”机制的落地生根,源自全省上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体系,实现责任链条无缝衔接。
在云南,“五级书记抓防汛”不是口号。高级别暴雨预警时,本级指挥长必须进驻防办调度;今年起,有强降雨预警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夜间轮流值守。今年汛期,198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夜间值守,乡镇干部全员下沉,村组成立防汛值班小组,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链条。
以文山为例,该州围绕指挥体系如何高效运转,层层落实责任,推动防汛救灾指令信息和工作力量直达基层一线。面对3轮台风叠加冲击,又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州、县、乡、村干部坚守岗位,州、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全程驻守防办值班,州级点对点精准调度47个重点乡镇,将调度指令和各部门预警信息直接传达到基层一线,并及时收集会商基层真实情况,实现指挥调度与信息研判无缝对接。同时,派出12名厅级干部下沉包保县市,县市、乡镇层层动员,推动工作力量直抵村组一线。另外,还组建了防洪、地灾防治等11个专项工作组,在指挥体系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如臂使指。围绕风险隐患如何全覆盖排查,文山州还建立了“四查联动”机制,通过群众自查、乡村干部巡查、州县干部督查、专业人员核查,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及时研判险情灾情,第一时间除险避险。
云南是全国防汛救灾任务最重省份之一,暴雨多发、河网密布、地质灾害突出等因素叠加,使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更具复杂性和严峻性。2022年,省委、省政府创建了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4年来全省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大幅下降,工作体系整体重塑,以防为主成为常态,干部作风得到锤炼,防汛救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转变。
从探索建立到深入人心,“1262”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迭代,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全省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预警与应对联动,既各负其责,又协同作战,织密防汛救灾安全网。
今年以来,我省已经历24轮强降雨,为近20年同期最多。入汛至今,全省依托“1262”机制,各级防指“点对点”调度州(市)63次、县(市、区)1290次、乡镇5023次,各地组织干部下沉57.23万人次,提前转移群众18.48万人次,成功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114起。我省65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央视专题报道今年5月31日独龙江暴雨洪水应对情况,点赞“1262”机制,肯定云南防汛成效。
从“时时放心不下”到“事事落实到位”,临灾预警、转移避险,不落一人、有力高效,背后是体系化、制度化的力量。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省防办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文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作为、高效协同,形成防汛救灾合力。今年,省防办牵头联合会商调度,全省共组织防汛周会商22次,集中重点部门滚动研判汛情灾情,研究提出洪涝、地质、城乡内涝等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建议。
当前,我省汛期实行每日一研判,建立跨部门监测专班,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雨情水情数据;优化部门联合值班和灾险情信息报送等制度,在汛期特别是强降雨过程期间,强化应急管理、水利、气象、消防等部门24小时联合值班值守,持续增强高效应对能力。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李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