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旺
通常而言,社会学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实际上,社会学的知识范围甚广,社会学系档案也为一种类型的社会学知识。马雪峰与丁靖编著的:《魁阁及云大社会学系档案:1938—1954》(2024年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档案》),为1938—1954年云南大学(以下统称“云大”)社会学系建立与发展的原始档案。此档案著作主要涵括云大社会学系的建设与调整、教职员情况以及学生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云大社会学系的建设与调整
云大社会学系的建立过程可谓波折。1939年5月8日,在吴文藻的筹划下,委请时任云大校长熊庆来托人致函教育部,以“促进实地社会研究与训练社会服务人才,以应地方需要”为目的,原定于1939年8月起,在云大添设社会人类学系。遗憾的是,1939年5月26日,教育部函复:因经费有限等因,此次函请未能获批。1939年6月19日,熊庆来再次致函教育部,请求于1939年8月起,在云大设立社会学系,以注重调查研究云南社会的实际问题,并训练服务社会的人才。幸运的是,1939年7月1日,教育部函复:“既经该校陈述筹备经过,应予照准。”1939年8月,云大正式成立社会学系。
云大社会学系的建设成效显著。云大社会学系建立后,除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社会学系课程纲要开展教学外,在吴文藻的主持下,也与燕京大学合作,在云大社会学系附设“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又称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末,吴文藻从云大离职后,社会学研究室由费孝通负责。除费孝通外,研究室的主要成员还有张之毅、李有义、史国衡、田汝康等。社会学研究室成员一方面从事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针对云南实际社会情况展开调查研究。1940—1946年,社会学研究室成员以云南的内地乡村、新工业以及边境乡村为研究对象,向学术界贡献了一批至今璀璨的学术成果。
如费孝通与张之毅对云南禄丰、易门、玉溪的三个内地村子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完成《禄村农田》(费孝通)、《易村手工业》(张之毅)与《玉村农业和商业》(张之毅)三份实地调查报告,这三份调查报告后被费孝通合著为《云南三村》。又如李有义对云南路南县(今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尾则村进行田野调查,并著成《汉彝杂区经济》一书。再如史国衡、田汝康分别对昆明中央电工厂、云南纺纱厂开展实地研究,完成著作《昆厂劳工》(史国衡)与论文《内地女工》(田汝康)。另如田汝康对芒市那目村开展实地调查,著成《摆夷的摆》一书(如今的书名为《芒市边民的摆》)。社会学研究室的有关成员,以云南的内地或边境乡村、新工业为实地研究对象的成果不胜枚举。这些成果至今在中国甚至海外社会学界璀璨夺目,彰显了云大社会学系显著的建设成效。
云大社会学系在院系调整的浪潮中暂时退场。1950年6月,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苏联专家阿尔辛捷也夫介绍了用以指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苏联经验。阿氏认为,“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社会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原计划于1950年秋推行的院系调整,因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反对,而推迟至1951年9月才得以按计划推行。截至1952年,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社会学系均被取消。仅有云大社会学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直至1954年才得以分流与调整。1954年2月10日,云大发布《社会学系调整办法》。根据此办法,云大社会学系的民族组归并入云大历史系,云大社会学系的劳动组并入云大经济系。如此,云大社会学系民族、劳动两组共计8名教师与46名学生(三、四年级),得以调整与分流,云大社会学系暂时被取消。
教职员情况
教职员的人事变动。《档案》共列举了云大社会学系及与之相关的共计53名教职人员的人事档案。如云大社会学系的主要创建者、首任系主任吴文藻,于1938年8月偕同眷属及学生从云南河口入滇,前来云大入职。1938年7月30日,云大专为此事致函云南河口督办公署,请求河口督办公署为吴氏等人入境时提供便利。1940年,吴氏告假,随后从云大离职,其社会学系主任一职暂由陶云逵代替。又如院系调整时云大社会学系主任杨堃,杨氏为孙本文向熊庆来推荐的教授。1948年,杨氏及夫人张若名均被云大文法学院聘为教授。除吴文藻、杨堃外,《档案》也列举了李有义、费孝通、张之毅、史国衡、田汝康与林耀华等人的人事变动情况。
教职员的收入状况。但凡被云大社会学系聘请的教职员,在其各自的聘书中均会注明月薪。日后如有职务、职称与人事变动,云大有关部门会及时发调薪或停薪函。此处以费孝通的薪金变动状况为例,详细述之。费氏于1939年1月入职云大,8月起被云大社会学系聘为副教授,其月薪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每月由英庚款补助国币160元;其二,云大每月支付国币74元,从社会学系常年经费中抵扣。1940年9月,费氏被云大社会学系改聘为教授,月薪照旧。1943—1945年,费氏被云大聘为社会学系主任兼教授,月薪国币550元。自1945年8月起,费氏又被云大聘为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其月薪有所调整,领取兼任人员的薪金,“除部里四小时之正薪及加贴类外,每月致送特别办公费国币三千元,研究指导费国币贰万元(特别费用),膳食补助国币壹万元。”此待遇截至1946年7月费氏从云大离职。
教职员的实地研究与学术交流。云大社会学系的教职员前往云南农村、昆明的工厂等地开展实地研究时,云大均会提前向云南省教育厅、调研沿途单位以及田野点所在县政府发送公函,请求为调研教职员提供便利,保护其人身安全。如费孝通与李有义前往禄丰县(现为禄丰市)大北厂村开展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前,云大先致函云南省教育厅,请求省厅向禄丰县政府致函,为费孝通与李有义提供调查便利与人身安全保护。此外,云大也致函西南运输处,请求减免费、李两人调研途中的车费。他们完成调研后,在乘汽车回昆明的途中携带一支自卫的小枪,最终枪被云南汽车西站检查处扣留。云大又为归还枪支一事,致函云南汽车西站检查处。
《档案》也列举了云大社会学系教职员因外出学术交流,发给相关单位或个人的函件。以李有义外出交流为例,1941年暑假,李氏参加边疆服务团,自成都返昆明的旅费,教育部蒙藏高等教育司补助了国币300元,尚差国币580元。为此,教育部蒙藏高等教育司致函云大,希望学校酌量补助缺额。
学生培养
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云大社会学专业实行四年学制,所开课程以专业理论课为主,也有实务课程《社会机关参观》,以及诸如《党义》《体育》《军训》等必修公共科目。专业课涵盖《社会学》《社区研究》《民族学》《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史》《家族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等。云大社会学系许多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在当时乃至现在,均可称得上新颖。如吴文藻所开设的《社会学》课程,吴氏采取自己演讲两小时,学生分小组讨论一小时的授课方式;实行学识导师制,并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以训练其理论思维;部分学生深入机关参观以增进其对现实社会的了解。此外,李有义开设《社会机关参观》课程,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李氏先后带领学生前往昆明市政府、云南省财政厅与云南日报社等机关参观。
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实地社会调查的能力。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开展实地社会调查的能力。云大社会学系为提高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学生独自或教师带队的方式,让在读学生前往云南多个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如游钜颐受费孝通之命,于1945年寒、暑假前往路南县(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开展田野调查。又如1948年刘尧汉带领詹开龙等7名学生,前往昆明大麻苴村(现隶属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开展调查等等。
社会学系档案的价值
表征了一种类型的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为社会学约定俗成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是仅有的知识。知识社会学强调挖掘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与历史情境,诚然,这一做法已将社会与历史情境视为一种类型的知识。而社会学系档案深度还原了社会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与历史情境,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系档案表征了一种社会学知识。
延展了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图景。以往的中国社会学史书写范式,主要包括人物式、学派式、年鉴式、复合式与命题式。1952年院系调整时,全国高校至少设立了19个社会学系。然而,《档案》确为至今唯一的、有关云大社会学系的原始档案著作。若中国社会学史研究者以院系调整前各高校的社会学系档案为中心,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此举可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增添一个社会学系档案范式。倘若如此,《档案》已在这条新范式形成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