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媒体国际交往的探索与构建

——《为了“心联通”:媒体国际交往的云南实践》评介

吴莹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山水相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是“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单边霸凌、保护主义逆流,面临“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了“心联通”:媒体国际交往的云南实践》一书立足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优势,全方位运作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积极构建媒体国际交往平台,讲好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生动阐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舞台上,媒体国际交往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系统诠释了媒体国际交往“何以必要”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和国际传播工作,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承担“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使命,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国际交往依托媒体机构发挥信息纽带和桥梁纽带功能,在开展国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中国内陆与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重要门户。2022年5月31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展开了一系列地方媒体外宣平台国际传播的生动实践,《为了“心联通”:媒体国际交往的云南实践》一书详尽阐述了这一历程,呈现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表达,用好“亲诚惠容”多层次朋友圈的新方式,探寻数智时代赋能国际交往的新支撑,既从理论层面清晰梳理了媒体国际交往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功能作用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又从实践层面充分展现了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借助媒体国际交往发挥媒体外交作用具有不可或缺性,已经成为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的国家“软实力”和“暖实力”的重要支撑。

生动阐述了媒体国际交往“何以呈现”

媒体国际交往作为媒体外交的重要形态,是一项重要的外交实践活动。《为了“心联通”:媒体国际交往的云南实践》一书对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全方位展现媒体国际交往的地方实践价值。该书以“象符号”Logo形象概括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理念及使命。大象是东南亚国家和云南的共同文化形象,代表着智慧、力量和友好,能够较好地引起区域文化共鸣。“象符号”就是两头小象彼此靠近,鼻子紧紧相连,形成一种互动的姿态,象征着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鲜明表达了作为云南国际传播旗舰的新平台,是对内统筹和对外联动的“桥梁”和“纽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国际舆论场上,谁拥有平台,谁就拥有话语权。平台媒体矩阵是开展媒体国际交往的核心支柱。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坚持机构实体化、一盘棋运作,通过上下“联”、任务“联”、资源“联”、学习“联”、效果“联”等方式,对外构建“地方—央媒”“地方—地方”“地方—周边国家”的国际传播合作平台,对内构建四份外宣期刊+《中国·云南》新闻专刊+云桥网+海外新媒体的全媒体、多平台国际传播矩阵。在这一书中详细讲述了各种“联”背后的故事,比如,建立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吸纳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机构、个人博主等多方主体,共同生产融媒体产品。同时成立南亚东南亚记者之家,积极探索地方媒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促进不同国家的新闻记者互学互鉴、互动互信、互帮互助。

面对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域的深刻变革,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把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与国外受众的文化传统、接受习惯等结合起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该书展现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如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比如,该中心围绕在命运与共中讲好“云南味”中国故事,以国际关注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为叙事轴线,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共二十大等主题介绍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主题,兼具深度与温度采访报道,增强受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发挥地方优势,推动主流媒体跨区域联动,以中老铁路、飞虎队等选题创新叙事,增进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和情感共鸣;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下,以更具有人文色彩和生活气息的表达,巧妙实践了国际传播与媒体国际交往的深度融合。

鲜明回答了媒体国际交往“何以深化”

伴随媒体环境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新媒体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然成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新战场。如何乘势而上,通过拓展媒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智能化布局等方式主动塑造传媒生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一道关乎更好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答题”。《为了“心联通”:媒体国际交往的云南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从实践中思考问题,于实践中明晰答案。

传播方式方面,提出为“亲诚惠容”建立多层次朋友圈。2025年4月,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当前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云南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在媒体国际交往中用好加法,打造双边媒体合作品牌,发挥“媒体+”的叠加优势;学会借力,围绕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打造“一条江·一家亲”活动品牌,提升新闻机构影响力;注重共情,创新体育活动的“低语境”传播,突出“跨国春晚”等具象化符号,让传播更容易引发共鸣;突出青年,举办Z世代+社交媒体、Z世代+人文交流、Z世代传播培训,呈现心心相印、美美与共、互学互鉴的传播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别出心裁地创设“云南海外传播官”,借助外脑、外眼、外力助力跨文化传播更加可亲可信。

传播支撑方面,提出用数智技术赋能媒体国际交往。通过主动拥抱人工智能(AI)、虚拟数字人和小语种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新技术,立足自身在内容生产、融合传播、触达渠道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新媒体国际交往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比如,组建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突破面向南亚东南亚语言媒体内容生成、影响力分析、用户画像及内容推荐等关键技术,搭建多语言生产、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呈现、网微端多渠道发布的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实现了对外传播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智能化和集约化。当虚拟数字人让媒体传播提升颜值、自然语言处理让跨文化交流畅通无阻、数字技术让国际舆情处置质效并举、数字艺术交流催生新“思路文化”,媒体国际交往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与日俱增。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报头

  • 云大社会学系档案中的学脉与学人

  • 云南媒体国际交往的探索与构建

  • 《开化府志》:一部记录清代改土设流的地方志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