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市芒海镇赖南村的青瓦土墙到瑞丽市银井小组的“一寨两国”,从陇川县龙安村的土砖文化驿栈到盈江县石梯村的林海鸟鸣……日前,“从边境幸福村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一组成员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陇川、盈江4县市的沿边村寨,眼见一个个边境村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感恩奋进,成为云南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幸福云南、美好中国的窗口,一股产业兴旺、人心凝聚、边疆稳定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德宏州地处我国西南边疆,边境线长503.8千米,是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和沿边开放先行区。自边境幸福村建设开展以来,德宏州以此为抓手,在全州57个沿边行政村全面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巩固提升,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筑牢守边稳边屏障有机融合,绘就了一幅和美边境幸福新图景。
产业兴旺:齐心奋斗结硕果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与缅甸毗邻。2021年12月,陇川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11月初,记者到达陇川县吕良村大蚕自动化养殖基地,养殖大户景颇族汉子赵阿早正在基地伺候蚕宝宝。
他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是今年最后一批了。我养蚕第一年年收入只有6万元,谁能想到去年的收入就达到了60多万元,今年可能更多。现在,家里的新房盖起来了,小轿车也买上了。”
村里像赵阿早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吕良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群众种下“幸福桑”,养起“金蚕宝”,织就了致富“新丝路”。
截至今年4月,吕良村301户村民中养蚕户有173户,桑园面积2974.86亩,2024年户均蚕桑收入5万元。
而这只是德宏通过产业发展兴边,激活边境乡村发展动能,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中增强对国家与民族认同的一个缩影。
在德宏,盈江县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和吕良村一样,也是因产业兴旺而焕发生机。
太平镇雪梨村位于盈江县西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24.7公里,是古丝绸之路出境重要通道,也是“中国犀鸟谷”的所在地。
在石梯村民小组的鸟塘里,记者见到了景颇族村民祝新才。他说:“普通鸟塘70块钱一天,拍犀鸟的120元一天。一年鸟塘的收入有一两万元,再加上做鸟导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这些年,石梯村聚焦打造“犀鸟”文旅品牌,做强生态绿美文章,在巩固提升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乡村旅游辐射力、带动力,推动经营性、务工性收入大幅提升。
如今,石梯村的“观鸟经济”已然成势:50余名鸟导在家门口上岗就业;“游客接送+鸟导+食宿”的一条龙服务模式,让广大村民吃上旅游饭、赚上观鸟钱;支持农户加工销售竹笋、坚果、蜂蜜、鸡枞等土特产、伴手礼,收入不断增加……
陇川县龙安村位于中缅边境,汉族、景颇族、阿昌族等民族在这里聚居。“龙安”在景颇语里意为“神龙栖息的地方”。龙安村民因地制宜,结合自家特色和优势,发展蚕桑、砂糖橘、稻荷鱼、林下养殖等产业,建立“景区+农家+游购”模式,为推动龙安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瑞丽的银井村依托“一寨两国”独特优势,引导群众围绕旅游找出路,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卖起特色小吃,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2024年,德宏州3个边境旅游示范村累计接待游客8709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9万余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边境村寨的产业“活”了起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愈发强烈。
文化认同:同心向党情炽热
边疆的文化认同,始于对历史的共同铭记。
陇川是中国目瑙纵歌之乡,西与缅甸毗邻,是中缅两国重要的陆路通商口岸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11月初,记者一行走进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的德宏华夏家风馆。
这座以“传承家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核心,通过“先贤家风”“红色家风”“华夏同根 德宏同行”三大主题展厅,以实物展品与沉浸式影片联合展示的展馆,成为德宏边境弘扬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
馆旁采用中国传统的土砖榫卯结构,嵌入四合院、楹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龙安土砖文化驿栈,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民族可共情”的姿态,成为德宏边疆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大手笔。
在这里,景颇族讲解员张美珍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信大方地向大家讲述着展馆里的故事。她是陇把镇的村民,年轻时曾去北京做服装生意,后因孩子教育回到家乡,几经辗转来到驿栈工作。最初她说话结结巴巴,连看人都不敢。来这里工作以后,她见的人多了,普通话越讲越顺畅,也越来越自信了。
张美珍的成长经历是德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侧影。在德宏,像张美珍这样受益于边境幸福村建设,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的各族群众不在少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富足,更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属与自信。
畹町系傣语,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畹町镇地处德宏州南部,南与缅甸联邦九谷市相邻。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是一座为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响应祖国号召,从南洋回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而在畹町设立的主题馆。
国庆期间,90岁的仕寿昌老人,从曲靖市陆良县来瑞丽游玩。在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馆里,一件件展品将他拉回儿时战火纷飞的时光里,回过神来看着各族群众悠闲地逛展、幸福地生活,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无论身在何处。”这座纪念馆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受到爱国主义的深厚滋养。
德宏州博物馆、刀安仁故居、南甸宣抚司署……一座座场馆无声诉说着德宏作为多民族交往枢纽“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基因密码,不仅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
除了文化设施的建设,2022年以来,德宏在所有沿边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宣传长廊建设工程,实现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全覆盖,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边民的爱党、爱国、爱家意识,同心向党之心在边境地区愈发坚定与炽热。
边境稳固:守边护边更坚定
边境稳则边防固,边防固则国家安。
德宏州坚持“边民富则边防固”理念,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守边固防体系,实现“边疆稳、百姓安”的良性循环。
芒市芒海镇党委紧盯“三防”,着力巩固物防基础、提高技防质效、提升人防效能,努力筑牢边境防控安全屏障,为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芒海镇采取有效措施,让党组织在边疆扎根生长,成为引领守边稳边的坚强核心:
将13名优秀党员派至边境联防所任副所长,建强基层党组织;
创新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走边关”及“界桩上党课”,强化组织生活成效;
开展“界桩下宣誓”“红色村寨宣讲”等学习活动,以“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政策宣讲,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这是德宏边境乡镇的常态。
这些年来,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实效,在边境线上谱写着警民同心、守望相助的新篇章:
选派17名党员民警担任乡镇联指中心副指挥长,常态化开展边境巡逻、“查隐患、强措施、固屏障”行动、联防员培训,严打跨境违法犯罪;
探索“警格+网格”融合机制,选派民辅警下沉社区融入基层网格,发动组建群防队伍,联动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排查化解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确保边境辖区和谐稳定;
通过组建“双语普法队”、创新“AI犀鸟普法”、设立下帮瓦“普法驿站”等形式,让普法宣传听得懂、看得见、用得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意识……
如今的德宏边境,村寨美、村民富、边防固,边民既是幸福生活的享有者,更是边疆安全的守护者。
从精神家园的凝聚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再到守边稳边的筑牢,德宏的每一朵花都绽放出幸福的光彩,每一片绿叶都摇曳着和谐的旋律。幸福新边境,开放新高地,便是德宏在新时代浪潮中奏响的激昂乐章!
本报记者 马新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