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麒麟区电商产业园的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乡特产;沾益区“宝妈班”里,女工准时到岗开启一天的工作;马龙区“零工驿站”的电子屏上,用工信息不断更新。这是曲靖就业图景中寻常的一天,也是近年来推动就业增收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时期,曲靖市把就业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就业岗位挖掘、就业协作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返乡创业促进、劳务品牌锻造、重点群体攻坚、就业服务优化“七个行动”,挖掘120余万个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以上,真正让发展的动能转化为就业的势能。
曲靖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为不同技能、不同年龄的劳动者提供多样的就业选择,让就业底盘越来越稳。
在富源县胜境街道,曾经的矿区闲置厂房机器轰鸣,亿富电子等企业让300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端稳“新饭碗”。目前,曲靖已建成350余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动5.4万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曲靖把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62万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近14万人。“云腿秘匠”“会泽牛人”等28个劳务品牌带动近30万人就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金字招牌。在马龙区月望乡“零工驿站”,“云表通”平台精准匹配着企业与劳动力,让企业用工不愁、群众务工不忧。
据统计,曲靖已建成25个就业“幸福里”社区、23个零工市场、3个人力资源产业园,构建起“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针对重点群体,曲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1131”就业服务,支持近39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近6万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残疾人就业7300余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4.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
在抓好就业增收的同时,曲靖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
本报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梅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