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花香的街头再多点书香

杨丽坤

享有“春城”美誉的昆明,一年四季花香弥漫。三月缤纷的樱花、四月明艳的月季、五月梦幻的蓝花楹……这份独属春城的浪漫令外地人艳羡也令本地人自豪。然而,花香的街头少了几缕书香,让人觉得有点美中不足。

几天前,笔者受外地同学之托到昆明的报刊亭买本杂志,结果骑车从城南绕到城西,找了好久也难找到一个报刊亭,深切体会到一些市民的感慨:如今想就近买份报纸和杂志,竟比登天还难。

曾几何时,昆明街头遍布着报刊亭、阅报栏,人们下班途中或逛街路上驻足翻翻看看,是这座城市一道宁静祥和的风景。然而,这样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报道显示,为积极响应2017年昆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全市街头的报刊亭因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等原因90%以上被拆除。

报刊亭的拆除使中老年群体的阅读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兑。据笔者观察,新闻路上有一个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报刊亭,每天都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从不同的地方奔波过来买报纸,虽然折腾却也无奈,因为他们数十年养成了翻阅纸质刊物的习惯。对于报刊亭的拆除,即便是一些年轻的市民也表示惋惜,他们很怀念当年那份街头阅读的美好,捧在手上的报纸杂志散发出的油墨香味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智能手机所替代不了的。

呼吁昆明恢复重建报刊亭的声音从未停歇。2020年12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COP15昆明市市容环境保障提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提及将在2021年3月31日前,统一规划和设计一批具有艺术气息、设计感和昆明特色的各类亭棚,打造城市公益宣传、报刊售卖、方便市民的一体化亭棚设施。这一消息给不少市民带来了希望,觉得报刊亭回归街头指日可待。然而距离规划时限至今已过去一年多,亭棚却迟迟未见建造,一些纸质阅读爱好者依然在为买份报刊而辛苦奔波。

报刊亭作为城市的文化风景线,不能一拆了之,应根据市民的呼吁尽早重建。当然,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数字化阅读时代,仅靠单一售卖报刊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新型报刊亭建设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方面突出公益性,让经营者享受到政策扶持、税收优待;一方面多元化经营,解决生存问题。据不久前的《参考消息》报道,西班牙马德里塞瓦达广场附近开了一家名为“新闻与咖啡”的新型报刊亭,在售卖报纸、杂志的同时,还为顾客提供多种口味的咖啡,顾客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翻阅新闻,这种成功的混合经营模式使报刊亭焕发新生。多种经营的思路或许可以借鉴,同时新型报刊亭要注意合理布点,既方便市民又不影响交通。外观设计上可以充分体现昆明特色,与城市的美化、绿化融为一体,打造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只有花香而缺少书香的街头,终究是没有灵魂的。当下,一些省外城市正在加大建设“街头书吧”“智慧书亭”“社区书屋”,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营造一种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方便广大市民随时随地就近阅读。希望报刊亭早日以崭新的姿态回归春城街头,让花香之城再多一些书香。

  • 报头

  • 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 释放民族手工艺的产业能量

  • 以“绿色+”助力产业强滇

  • 下期介绍

  • 花香的街头再多点书香

  • 勿入“唯过程主义”陷阱

  • “艺术+农业”可以碰撞出什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