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艺术+农业”可以碰撞出什么

朱婧

说起农业、农民,你会想到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景象?日前,嵩明县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菜篮子艺术节”,不仅让新农人在镜头前讲起了故事,还尝试以艺术的表达元素,将嵩明的农业发展成果、优质农产品、优秀农业企业、新农人做成一个“接地气”的艺术展览,用盲盒、艺术展的形式推介农产品。这样的形式,让农产品在乡土气息之外,还获得了不少时尚、艺术、趣味元素的加持。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需要发展产业,打造优质农产品。质量上乘的蔬菜瓜果、柴米油盐如何在同类产品中展现竞争力,需要“人有我特”,体现差异化。一瓶咸菜,算是一个农业加工产品,能卖得好是靠味道、靠品牌,可如何与众不同,突出产地特色?嵩明的新农人讲起了故事,农副产品通过现代新科技加传统工艺进行深加工后,变成了酸腌菜、油卤腐、骨头糁、雪莲果酢、风味磨辣子等农特产品。“古法技艺”“现代工艺”把加工的过程徐徐道来,“让酱菜成为幸福生活的调味品”更赋予产品一种情感价值,好像吃这口咸菜下饭,能多一点幸福感。通过新农人的讲述,我们无形中记住了嵩明的农业文化,记住了农产品。

“文化+创意”“人物+故事”,为农产品赋予了生命,让农业文化有了现代化、立体化的生动表达。不需要在田间地头的耕作镜头,不止于一句产品功用的宣传语,讲述一个品牌的故事,就让农产品的“特”瞬间直击人心。同时,直观展示出从“田埂子”到“菜篮子”到“餐桌子”的农业产业链条,让人了解从育种、种植、分拣流水线、冷库、运输、销售、品牌建设的林林总总,也让人思索: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优化空间,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挖掘文化,融入创意,赋予农产品一个鲜明的文化标识。

讲故事、赋文化、树品牌,突出了农特产品的产地优势,有助于塑造初步的品牌形象,传播产地文化和品牌文化,这一步走得轻盈,看似简单,却足以在市场上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定价权。借助于创意思维对原生态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所形成的农产品就从一般消费品变为具有文化的农特产品、高端礼品,农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得到同步提升。

这不禁让人期待,文化创意如何促进农文旅融合,促进农村走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展现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新面貌。

  • 报头

  • 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 释放民族手工艺的产业能量

  • 以“绿色+”助力产业强滇

  • 下期介绍

  • 花香的街头再多点书香

  • 勿入“唯过程主义”陷阱

  • “艺术+农业”可以碰撞出什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