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迤新语

勿入“唯过程主义”陷阱

陈书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其中一方,反而相互干扰,在“唯结果主义”之外,滋生出“唯过程主义”虚风,导致一些“灰犀牛”风险在基层扩散。

突出“过程导向”,抓好过程精准规范管理,本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方法手段。然而,少数地方奉行“唯过程”理念,追求“干过了”而非“干好了”,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重“迹”不重“绩”,凡此种种的“唯过程主义”,让虚风盛行、虚绩大行其道。

事实上,无论“干过了”“做过了”也好,还是过程留痕、痕迹管理也罢,关键要体现在一个“效”字上。在抓项目推进、抓督导检查等过程中,如果视线只停留于过程上,而不能对标到目标上、结果上,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工作就会走虚、走歪,陷入低效率境地、误入形式主义藩篱。

一项工作要做好,需要与现实条件深度融合,让工作在实践中与问题充分碰撞,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持续“发酵”,如此方能发生化学反应,真正有结果、出效果。如若过于强调“过程”,搞“唯过程主义”,甚至罔顾事实地杜撰“过程”,就会导致工作脱离实际、脱离靶标,必然难以解决真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

要坚持过程导向,杜绝“唯过程主义”,就要下沉一线督导“过程”,改变以往督查找材料、看材料,凡事都向基层要材料的状况,注重日常实地督查、现场指导,让督查检查从坐等基层上门向主动下沉一线转变,实现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步调一致、同频共振;要强化实效管理,既要在一线精准掌握工作推动的“进度条”,也要在一线动态查看工作完成的“成绩单”,防止工作落实止步于“干过了”“部署了”“下发了”等浅表化阶段。

  • 报头

  • 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 释放民族手工艺的产业能量

  • 以“绿色+”助力产业强滇

  • 下期介绍

  • 花香的街头再多点书香

  • 勿入“唯过程主义”陷阱

  • “艺术+农业”可以碰撞出什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