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微看点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

《人民日报》:“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活动,是不少人的温暖回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障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班级教室设置游戏角,飞行棋、自制古诗卡等益智类小游戏多种多样;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教学楼每层都布置了科学互动角,“发电轮”“音乐喷泉”等十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在课间对同学们开放。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帮助学生们在紧张专注的课堂学习之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更好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也有着知识学习所不具备的教育价值。在运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谈天说地中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在自由玩耍中培养默契、增进友情,短短的十分钟,给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强健体魄、结交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宝贵机会。

中国原创童书越发重“创造”

《光明日报》:日前,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落下帷幕。据媒体报道,本届书展参展商近500家,吸引观众4万余名。在短短二三十年里,绘本这一童书品类已经从舶来品成为儿童教育的必备品。随着普及程度的提高,公众对童书、绘本的认识也变得更加丰富。童书不仅有教育性、知识性,还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性、游戏性;绘本中的图画不仅是文字的辅助、讲故事的手段,更是一种语言和艺术。前些年,媒体时常讨论一个话题:为何本土原创绘本不是很能吸引小读者?在一轮轮的讨论下,我们听到了尊重儿童阅读规律、提高艺术表达能力、积极培养青年创作者等多种颇具建设性的声音。当下的童书市场,虽然良莠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但优秀作品的比例正逐步提高,佳作频出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成熟优秀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开始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例如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就有叶广芩、杨志军、蓝蓝等熟悉的名字,他们的作品拓展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视野、艺术空间,丰富了作品的样貌。

本报记者 朱婧 整理

  • 报头

  • 全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 勿把苦劳当功劳

  • 动真纠治形式主义

  • 集章式旅游别本末倒置

  • 下期介绍

  • 老字号发展不能靠吃老本

  • 微看点

  • 共居是优化养老服务的可行模式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