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郎晶晶 文/图
今日视点
法治护航下,云花绽放异彩、云咖香飘世界、云茶韵味悠长,云品出滇步伐持续加快;监督提质中,资源经济做优做强、园区经济聚链成群、口岸经济加快发展,“三大经济”的发展根基愈发坚实;代表认真履职,服务发展大局,一个个产业堵点被打通、一个个发展难点得到破解,产业升级蹄疾步稳。
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大紧扣“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发展壮大“三大经济”,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支撑。
立法引领 法治力量护航产业转型升级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纳西老宅错落有致,家家流水潺潺、户户花木扶疏。漫步丽江束河古城,络绎不绝的游人或驻足拍照,或静坐品茗,沉浸式体验“舍不得的丽江”。
“今年暑期游客人数涨了20%,商户规范经营,投诉越来越少,偶有发生也能及时解决让游客满意!”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军的话,道出了丽江文旅的新气象。
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一座座石头垒砌的纳西院落古朴自然。游客围坐火塘话家常、跟着主人打跳,不少人还选择旅居深度体验。村民和旺宝将自家“三坊一照壁”老宅修缮成客栈,6间客房年入15万元。“当初想拆了重建,多亏镇人大代表和丽刚劝阻,提醒我房屋檐口高度不能超6米,要守住传统风貌!”和旺宝的经历,正是丽江努力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故事。
2024年,丽江接待游客超806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破1382亿元,人均消费居全省首位。
丽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坚实保障。《云南省旅游条例》自2005年实施以来,分别于2014年、2018年修改,紧跟发展需要从旅游促进发展、资源保护开发、经营服务、监管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规范旅游产业。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丽江城市管理条例》《丽江市旅游条例》《关于加强丽江市中心城区建筑风貌管控的决定》等系列涉旅法规,从建筑风貌管控到文明行为规范,为旅游业筑起防护网,再通过执法检查、日常监督,推动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好转,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丽江的实践,是各级人大以立法护航产业发展的缩影。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云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将中药材、咖啡、茶叶、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云品品牌国际化。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统筹推进古茶树资源保护、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助力茶产业从原料输出向品牌化、科技化转型。
服务对外开放,提升口岸能级。今年5月,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决定》,理顺了托管区管理体制,明确了管理机构的职责,实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7月,制定通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推动自贸区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以“小切口”立法激活地方特色产业动能。省人大精准指导民族自治地方制定35件产业促进类单行条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推动文山三七综合产值从2009年的36.2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06.25亿元,品牌价值达90.8亿元;《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下经济促进条例》推动楚雄州创新“林下种花”“林业碳汇开发”等模式。还有《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柑桔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咖啡产业发展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等法规相继实施,为特色产业发展护航,让地方特色产业在法治框架下焕发蓬勃生机。
监督问效 精准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有些指标离目标差距比较大,有什么措施赶上进度?”“如何调整优化做实园区发展规划?”“如何解决高精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企业创新主体能力弱等问题?”今年5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联组会议现场,一连串直击要害的提问,让全省园区经济发展专题询问充满“辣味”。
两个多小时里,常委会组成人员聚焦园区发展堵点、痛点开门见山发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诚恳应询。会后,省人大财经委迅速跟进,持续跟踪整改情况,推动相关部门合理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产业聚集和要素保障等,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实在的工作成效。
近年来,这样的精准监督贯穿于云南重点产业发展各环节。
在助推口岸经济发展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口岸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后,第一时间梳理形成审议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口岸三年行动落实落地、完善口岸硬件设施、优化口岸发展软环境”等针对性建议,以精准监督推动口岸建设提速、服务提质。
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资源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项报告。会前,省人大财经委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掌握我省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与短板,梳理提出“找准定位强化统筹、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等建议,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资源经济体系。
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相关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会后,省人大农业农村委持续跟踪监督,推动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聚焦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推进“1+10+3”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用地等对高端设施农业的支持,积极布局云南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文旅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人大监督。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采用“暗访+座谈+大数据分析”方式,赴6州市对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永子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国伟说:“通过立法和监督,目前各级非遗传承人经费补助、项目资金补助得到了有效落实,非遗项目融入文旅场景,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履职赋能 凝聚产业发展专业合力
在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古茶树专业代表工作站坐落于茶农茶商往来频繁的主干道旁。墙上张贴的二维码方便茶农“一键反馈”诉求。推门而入,茶香袅袅中,茶农们常以“一盏茶”的功夫,向驻站代表反馈产业发展问题。
这里不仅是民意收集点,更是茶产业发展的助推站——7名驻站代表、6名驻站专家组成服务团队,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常态化开展古茶树质量认证、茶叶技能培训等服务。
“2025年春茶季,200多户茶农的鲜叶滞销,我们通过工作站协调,7天就解决了问题!”省人大代表周增志作为工作站的驻站代表,两年来已推动解决茶叶交易市场建设、鲜叶质量检测等关键问题10件。他还牵头成立昌宁七碗茶院职业培训学校,围绕茶叶种植管护、加工、评茶、茶艺等开展技能培训,已有300余人通过培训获得专业证书。
近年来,保山市创新设立了咖啡、茶叶、石斛、水稻育种、养殖等17个产业专业代表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以“专业赋能履职”为核心,通过组织产业调研、技术培训、政企对接等活动,推动代表从“坐班接待”转向“主动服务”,累计解决产业升级难题23项,孵化茶咖电商品牌4个,形成“一站一品”特色履职模式。
放眼全省,专业化已成为云南代表活动阵地建设的重要方向。目前,全省已建成393个专业代表工作站,成为收集民情民意的“前哨站”,汇聚智慧的“议事厅”,为“三大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为让代表履职更精准、服务更高效,省人大常委会着力畅通“两个联系”渠道,构建“群众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的闭环服务模式。常委会组成人员定向联系基层产业一线代表,定期深入一线,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同时引导广大代表常态化联系选区企业和群众,及时传递产业政策、捕捉发展诉求。
在此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靶向发力”,紧扣“三大经济”战略部署,每年精心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如2023年2月,在滇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及勐腊县口岸经济,为优化通关流程、加强跨境合作提建议;2024年2月,代表们视察昭通、曲靖资源经济,为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建言;9月又聚焦文山州高原特色农业,围绕产业链延伸献策,推动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今年6月,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德宏、保山“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提出意见建议。
为确保代表建议落地见效,省人大常委会建立健全“大督办”机制——重点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省政府和“两院”领导领办、相关专工委对口督办、承办部门具体落实,对涉及“三大经济”的建议实施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问效。
今年省人大代表罗萍、钟红荘聚焦“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设立“旅居云南发展基金”、打造“旅居联盟”等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省政府主要领导领办,省文旅厅办理落实。今年以来旅游、旅居、旅创工作全面推进,“旅居云南”稳步发展,1至8月,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2023年,省人大代表耿国平提出推动磨憨铁路口岸“一地两检”建议,省商务厅积极办理,不断优化口岸通关便利措施、提升通关效率,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就“一地两检”达成一致意见。今年9月,中老双方正式签署了“一地两检”协议。
如今,通过督办机制推动,一大批高质量建议正不断从“纸面”落到“地面”,转化为云南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