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 大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召开座谈会——

凝聚民主智慧 共探实践新路

聚焦时代课题,深化理论认识,汇聚实践智慧。近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2025年座谈会在昆明召开。作为研究会换届后的首次专题座谈,会议立足高质量研讨,邀请研究会理事会成员以及省、州(市)两级人大工作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实践”主题,分享实践经验、总结特色做法、共谋发展蓝图,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云南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智力支持。

分享全过程人民民主边疆实践的“云南经验”

座谈交流中,省人大有关委员会、部分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实践经验、提出了真知灼见。

“40年深耕民族立法,推动37个民族自治地方完成自治条例修订、制定86件生态环保类单行条例……”省人大民族委员会参会同志率先发言。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云南以法治护航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实足迹。

40多年来,省人大民族委员会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加强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推动出台《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到指导制定全国首部单一产业发展条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从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我省实施办法的执法检查,到组织民族医药、交通建设、跨境婚姻、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题调研;再到设立9个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广泛听取民意——民族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深镌刻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印记。

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以代表活动阵地为核心载体,搭建起“上下贯通、线上线下融合”的代表履职与民意沟通平台。自2014年统筹部署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以来,历经多年深耕,2023年提出“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八有”标准,创新打造网上“家站室”,推动形成“代表之家+工作站+联络室”纵向贯通、信息联通的新格局。如今,全省11.47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全部编入活动阵地,群众扫码即可联系代表反映诉求,代表履职更精准、民意传递更高效。

省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注重制度创新,推动重点高原湖泊“一湖一策”立法,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三省共同立法,完成泸沽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工作。同时,探索健全全省立法工作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规范立法活动,增强了全省立法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设立18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州市全覆盖,针对30件次法律、22件次法规共征集到2037条意见建议。

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探索彰显了地方特色与民生温度。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搭建80个专业代表工作站与19个地方立法实践基地,推行惠民实事代表票决制,实现民生项目“由民作主”;楚雄州大姚县针对山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在县乡人大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议事监督平台,三年间开展监督事项36项,推动解决县城交通拥堵、乡镇停车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文山州人大常委会打造“融媒体+人大”品牌,2024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1129件,总浏览量达1.51亿人次,让人大工作、代表履职故事走进千家万户;大理州人大常委会构建“1(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16(州级联系点)+N(联络员、信息员、法律专家)”立法联系体系,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反馈18件法律的立法征求意见483条,被采纳31条。

云南大学方盛举教授的理论分享,为实践探索注入学理力量。他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强调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完善相关落实举措,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立法、监督等工作,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

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支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研究会自换届以来,持续加强理论研究和自身建设,组织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有效发挥了智库平台作用。本次座谈在充分肯定实践成果的同时,也直面当前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围绕正在推进的研究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实践研究。会议提出,应进一步挖掘全省各地实践亮点,树立鲜明品牌,落实好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点”和“实践点”的要求,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载体作用。

围绕提升地方立法质量加强研究。未来,研究会将聚焦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重点研究如何在严格遵守上位法前提下,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规范“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制度机制,避免在上位法已覆盖的情况下重复立法。

围绕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加强研究。研究会还将加强对专题询问和质询的跟踪问效机制研究,防止“一问了之”“整改落空”;进一步加强对执法检查的研究,避免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相混淆,结合新修改的监督法探索联动、协同检查模式,增强监督合力,让执法检查真正“长出牙齿”、取得实效。

座谈会强调,研究会要常态化开展理论研讨,多出研究成果,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支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研究会将立足新起点,推动研究工作和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和单位代表将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经验材料,探讨理论和工作问题,加强成果宣传与推广。研究会还将深化与高校、社科机构合作,充分调动基层人大工作者的积极性,构建开放协作的研究格局,为全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郎晶晶

  • 锻造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引擎

  • 报头

  • 凝聚民主智慧 共探实践新路

  • 发挥智库平台作用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边疆新实践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