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
2020年8月3日,著名诗人、原《诗刊》副主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邵燕祥的子女讣告:父亲前天上午没醒,睡中安然离世,之前读书写作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愿,一切圆满。遵嘱后事已简办,待母亲百年后一起树葬回归自然。人散后,夜凉如水,欢声笑语从此在心中。
我的书信夹中,珍藏着先生的几封来信。翻到其中一封,是我寄给先生一本《硬笔楷书启功诗词精选》后他的回信,该书陈鸿(庞逸剑)、树声主编,金盾出版社出版。回信说:谢谢您以庞先生书启功诗赠我,诗好,字亦见功夫。随手记下悬疑之处(开头未记页码,后发现不止一二处,乃标注页码便查核)。请你也翻翻。你如识庞先生,不妨转供他参考。我看印数超万,可见受人欢迎,倘有再版机会,精益求精,岂不更好?
接下来,先生对悬疑之处一一写出:开头几页处,“吹箫”误为“吹萧”,三处,又有一处,“侧”误为“测”。六十五页,“终夜不寐”一首注(1977年作),应为1997。一百〇五页,误“俑”为“佣”。一百四十三页,“霜啼”疑为“霜蹄”之误。一百四十五页,又误“箫”为“萧”。一百四十六页,咏袁子才“试问”疑为“试向”之误。一百六十三页,“枯作”似应为“枯坐”。一百六十四页,“言诠”似应为“言筌”,请查“辞源”。一百六十三页,“触而且背”,是否应为“触而且悖”,请核。一百六十九页,齐白石语“故”还是“固”?请核。一百七十五页,诗中第六句,注四末句,“白传”均应为“白傅”,为对白居易的尊称。
匆复,顺祝
春安
邵燕祥
癸巳春分三月廿日
我与此书编者、楷书者陈鸿(庞逸剑)不认识,因而邵先生信中嘱托的“你如识庞先生,不妨转供他参考……倘有再版机会,精益求精,岂不更好?”没有实现,辜负了先生,回想起来心生歉疚。现在,我公开开来,或许因缘际会,陈鸿能见到或辗转看到,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另外还有两封信,是我向邵先生请教的回复,信不长,现敬录如下:
(一)
函悉。因外出及烦冗杂事太多,迟复请谅。
《歌唱北京城》,1954或1955年由新文艺出版社重印,全红封面,书名为白文,可能印数是一万,记不太清了(新文艺出版社是新成立的华东人民出版社把它的文学部分划分出了)。
《到远方去》,1956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改到北京的作家出版社重版,不过这一版把《歌唱北京城》并入,各删去几首,又新增补几首。此情况,唐山有位董国和先生在搜集过程中曾写一文,据云近已在南京民间读书刊物《开卷》发出,我则尚未见到。
当时除小说插图作者署名外,一般装帧设计,包括题花等等都不署名,是见对美工的劳动不够尊重,也是缺少著作权意识的认识问题吧。
匆此,祝
时安
邵燕祥
二〇一二年五月卅日
(二)
来信、贺卡并剪报复印件一纸均拜悉,谢谢!
您写的《小西门集》有关一文,很好,钟先生此书未曾读过,而其中菁华已得先生具引矣。
谢谢您破费买我的杂书,这些书,包括人文版的散文选,亦有错讹,我是看过校样的,但年纪大了,眼力不济,加之并无专业校对训练,故不能全然代替正常的校对人员之劳动也。遗憾得很。
春节将至,祝
全家康乐!
邵燕祥
二〇一三年元月廿九日
邵先生还在我寄去的几本他的著作上题跋。《歌唱北京城》题跋:“此书虽因岁月浸淹,品相较差,但有馆藏印鉴,可略知其出版后的经历。有些这样被图书馆淘汰的书,还附有卡片登记每次借阅时间等,此书则似收藏从简。但有些旧书,查其卡片,借阅人次很少,甚至阙如,亦可见一时一地读书志趣及选择也。此书即当属没有什么读者之。”《到远方去》题跋:“此书看涂掉的署名,应为‘岳(?)新勇(?)’购藏,从其处理出售时的细心,估计是爱书人,亦细心人,故当读过而书的品相犹若‘养在深闺’也。沈阳写‘瀋陽’知为当时所书,盖尚未实行汉字简化也。不知“瀋陽”旧书怎样流落到湖北淘书人手,是书随人远行而后处理的,抑在东北抛售,一书辗转至荆楚间耶?”
邵先生题跋中关于“东北的书何以辗转至荆楚”的疑问,我也想一探究竟。与售书者联系得知,书的原主人名冉新勇(姓“冉”,非姓“岳”,因为涂过,只能依稀辨认),南京人,外语教授,大学毕业后到沈阳教书31年,1986年调回南京,在一大学教书至退休。年轻时购藏了不少书,年龄大了眼睛不好使,淘汰了些书送给了售书者。这些证实了邵先生的猜测,购藏人果然是“爱书人”。
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联系是2017年9月,也与书有关。当年7月,先生和陈明远作为《七家诗选》著作权在京联络人(1993年《七家诗选》曾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经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推荐,与语文出版社就该书再版事宜多次沟通后,《七家诗选》(增订本)出版。蓝棣之在原版序中曾对邵先生的诗的评价有两个特征,思考性强,富于哲理,是一大特征,另一个特征是感情的真挚和深沉。增订本后记中说:百年来,中国新诗如璀璨银河,新诗群如闪亮繁星,而《七家诗选》之“七家”,当之无愧于满天繁星中最闪亮的那一部分,可谓“中国当代七星诗群”。9月16日,先生到出版社签名,知道是我购书后,先生在衬页题跋:“应出版社嘱签题,亦属借花献佛,感谢先生一向对新诗及其作者的关注。邵燕祥(邵燕祥印),2017年9月北京。”先生联系的人何其广也,先生手头的事何其多也,想不到还记得我这个仅写信联系过几次没有见过面的乡下小子,且还“感谢一向对新诗及其作者的关注”,收到书,感动不已。
先生一首《当我成为背影时》写道:“当我成为背影时/不必动情 不必心惊/只须悄悄地挥一挥手/如送一片云 一阵风/如送落日不再升起/如送不知何往的流星/人人都将成为背影/天地间一切都是过程//当我成为背影时/不要惜别/不要依恋/只须无言地目送一瞬/望断那长路伸向天边/望断那隐去的孤帆远影/望断那明灭的灯火阑珊/所有的盛宴曲终人散/告别时何须相约再见//当我成为背影时/不用忧伤 不用叹息/请看我步履如此从容/不用问我到哪里去/不用问我早年青春如梦/不用问路上雨雪霏霏/难忘的有一天也会忘记/日月长照 而人生如寄”。这是先生对生命的彻悟,对人生完全超脱的境界,正如先生在其《历史现场与个人记忆》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司马迁说:‘述往事,思来者。’陈寅恪说:‘温旧梦,寄遐思。’……往者已矣,来者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