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年轻人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青年夜校。大家走出工作场所,走向青年夜校,释放青春活力,主动提升自我。
今年5月以来,共青团昆明市委立足引领服务青年的职责职能,统筹各方资源,高效供给青年需求,推动青年夜校办学“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市14个县(市、区)陆续完成夜校的开班,开课600余节,覆盖春城青年群体达18000余人。
在呈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前来学习泰语的年轻人不少。云南民族大学刚毕业的付丽娇用基本流畅的泰语向大家问好。呈贡区志愿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郭文霞表示,依托高校小语种教育资源,通过精练的内容、视频、音乐、互动式游戏开展场景化教学,4次授课下来,学员们打招呼、购物、问路完全没有问题。
2023年,呈贡区入选云南省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建设试点。面对青年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呈贡团区委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出夜校+青少年宫、夜校+青年之家、夜校+商圈商家等“夜校+”模式。今年3月25日,呈贡区第一期青年夜校正式开办,开设了舞蹈、声乐、拳击、咖啡、视频剪辑、茶艺等7门课程,150个课程名额瞬间“爆”满。如今,已开办7期的“青年夜校”让青年在“夜”余时间有好去处、新追求。
昆明市各县区依托团属阵地、社会化合作等方式建立了16家青年夜校,在寓教于学、寓文于课,激发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方面取得有效典型经验:东川区团委开设“青年夜校+文创”模式,开设陶艺、扎染、漆扇制作等课程;嵩明县团委邀请嵩明非遗花灯传承艺术团,在夜校开设花灯舞蹈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花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结合团中央有关青年夜校的工作要求,共青团昆明市委以及各县区团委通过微信公众号、青年夜校微信群等发布课程信息,进一步提高青年对“青年夜校”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结合实际制定夜校管理办法,建立课前审核机制,严格课中管理,课后及时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创建教师人才库和学员数据库,确保课程质量。同时,昆明市还在拓展阵地、课程优化,整合资源上下功夫,通过“青年出一点、自筹有一点、项目补一点、市场让一点”等方式逐步实现夜校项目资金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余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