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力所村茶厂组,干净整洁的村道,石砖砌成的小花园,乡村生活的整洁清爽,得益于建立垃圾清运的“微模式”。
“为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我们按照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试点推动、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召开群众会、党员会、院坝会,大家共同达成‘谁生产垃圾谁付费’的思路,破解群众不愿买单难题。”西盟县力所乡党委书记石绍昆介绍说。
为破解垃圾无人清运难题,力所乡积极鼓励引导辖区居民成立保洁服务公司,并通过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引导村集体盘活资源,将垃圾车租赁给企业使用。企业按年支付车辆租赁费,增加村集体收入,帮助企业解决起步难、无垃圾清运车辆的难题。
“我们通过和各村‘两委’协商,根据输运距离确定收费标准,按人头收费,承接辖区内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业务,做到随满随清,村里再也看不到裸露垃圾。”西盟至尚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娜海说。
通过政府搭台建成垃圾清运公司,目前,力所乡共建成垃圾清运点78个,清运垃圾569.980吨,覆盖村民小组47个,扭转之前垃圾清运不及时、无人清运垃圾的困境。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治长效,力所乡还通过“村集体+党支部+农户”模式,推进“企业经营效益”与“集体经济收益”深度捆绑。村集体负责帮助企业收取垃圾清运费用,企业按照10%比例返还村集体相应管理服务费,村集体将返还费用用于维护垃圾棚和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同时,各村根据公共区域大小合理划分若干片区,每个片区设立公益性岗位作为专职保洁员,并对其实行考核,杜绝出现农村保洁员只领钱不干活的现象。
目前,党委主导、政府搭台、党(总)支组织引领、企业唱戏,群众积极清扫的垃圾清运“微模式”已在西盟县全面推广,部分乡(镇)已实现全乡(镇)推广。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共治、共建、共享,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幸福村庄景象。
本报通讯员 艾嘎 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