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育树岭蜂项目团队——

让志向振翅飞扬

在多数人眼中,胡蜂是一种极易伤人的昆虫,大学生养胡蜂则更难以让人理解。而对于今年刚从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代兴祥和还在就读的方自华来说,则不同。他们一同养殖胡蜂,并联合发起胡蜂养殖项目——育树岭蜂。

小学二年级起,代兴祥就跟随父辈在田间地头进行胡蜂养殖。中学时期,他跟随父母前往重庆、四川等地,采集野生蜂蛹,积累了有关胡蜂的生活习性的宝贵经验。在大学时期,代兴祥遇到了同样对胡蜂养殖充满热情的方自华。在深入的交流中,他们发现彼此对于胡蜂养殖的理解和愿景不谋而合,都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赋予胡蜂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新的可能性。

“习惯被蜇是养蜂人的第一课,2021年开启项目时,每天中午一放学,就会跑到校外养蜂的地方喂蜂。不管天气怎么样,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先把蜂子喂好,也经常被胡蜂蜇到。”方自华说。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养殖与学业之间的平衡。他们所就读的学校未开设胡蜂养殖相关专业,二人不得不通过网络苦学相关课程,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意味着他们常常需要在夜晚和周末“加班”。

在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团队成员之间常常意见不一致,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论。然而,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团队成员总是耐心地沟通,最后总能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也通过“外请专家指导+提升指导教师能力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方式,在项目执行、商业营业模式搭建、“挑战杯”赛事申报指导等方面帮助团队。

3年多来,凭借执着的追求,团队与云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出控王控雄可拼接并王养殖法,降低了胡蜂患病率,提高标准蜂群成活率。同时,利用3D蜂巢技术、控温控湿养殖、胡蜂配套营养餐技术,通过反季节养殖法,让蜂蛹提前3个月上市,为养殖户的增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在比赛间隙,我们和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坐在一起聊天。那个时候,我们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意义。我们的起点也许不同,但我相信,只要愿意努力,目标坚定,成功属于我们。”方自华说。

本报记者 吴沛钊

  • 青创潮涌彩云南

  • 报头

  • 为理想坚持到底

  • 让志向振翅飞扬

  • 在坚守中脱颖而出

  • 把梦想变为现实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