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一种机器能够取代人工完成挑菜的工作,这是众多菜农内心深处的梦想。而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菜娃上缆车项目团队则将这一梦想变为了现实。
该团队负责人段卓君和团队成员李林峰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从事大棚蔬菜种植。段卓君的爷爷和父亲因为长期挑菜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等疾病,至于摔伤和扭伤都记不得有多少次了,从小看着妈妈为了节省雇工费自己去一趟又一趟挑菜,李林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们心里都萌生出一种想法——要是有一种机器来代替人工挑菜就好了。
2022年9月,两人都考上了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智能交通技术专业。在一堂创业课程上,指导老师保燕灵在课堂上鼓励他们:“不要以为创新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段卓君决定组建一个团队,致力于研发自动运送大棚蔬菜的智能设备,以帮助众多菜农解决运菜困难的问题。同学们在听到段卓君的想法后,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一支汇集了计算机、通信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优秀学生的团队应运而生。
项目初期,团队就面临了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如何让缆车在纵横交错的轨道上自动换轨?
为此,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讨论和实验,最终克服困难。为了让设备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团队成员深入研究大棚内的环境特点,突破大棚承重低、空间有限、潮湿、农药腐蚀等限制,设计出在不改变现有大棚原始结构的条件下,快捷安装就能实现在大棚内智能输送蔬菜的设备。该设备不仅能够自动进出大棚,还能根据蔬菜的种类和重量自动调速,大大提高了大棚内蔬菜的运输效率。在该产品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团队还在开发具有在大棚内自动喷洒农药、吹风等功能的智能设备。
在系统实装测试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先后到曲靖、大理、文山、昆明等地调研。他们与30多个合作社和100多家种植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包含700多位挑运工和440多位砍菜工,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对产品的期望。结合调研结果,团队对系统进行改良,以便更好满足农户的需求。
经过长期的实地测试和多次的精准改良后,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了大棚内蔬菜自动输送系统。产品采用了车轨协同模式,实现了输送过程的六个自动化,从而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真正实现了“棚内无人挑”的梦想。
当菜娃上缆车项目获得主赛道金奖时,整个团队激动不已。段卓君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筹备注册公司,尽快让我们的技术走向市场。”
本报记者 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