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收集和使用。然而,这种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近日,上海市全面开展个人信息保护行动,对刷脸支付等过度索取个人信息行为说“不”,这一举措值得称赞。
人脸识别技术的便捷性无可否认,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的面部信息,这一极为敏感的个人数据,是否得到了妥善保护?商家和企业是否有权无限制地收集和使用这些信息?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面部信息作为生物识别数据的一种,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被不法分子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上海的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保护个人信息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企业和公民应当重视的问题。通过拆除不必要的刷脸设备,整治“刷脸”乱象,我们看到了政府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决心。同时,政府还提供了合规工具包,帮助企业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体现了政府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上的主动作为和周到考虑。
当然,个人信息保护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个人信息得到切实保护。企业则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要在法律框架内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更要承担起保护用户数据的责任。公众也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授权,合理使用数字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