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葡萄果粒饱满、色泽鲜艳,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箱。基地工人大多是村里的村民,每年务工人员有300多人。“我们家就在附近,来这里工作1个月有3000多元,还有年终奖。家门口务工,既能赚钱又能顾家。”村民保琼焕一边忙着采摘葡萄一边说。
在宣威市虹彬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裁料、平车、锁边、拉腰,有条不紊、娴熟自如。工人杨志霞说:“我就住在附近,几分钟就能到厂里上班,这里的工资待遇挺好,还能照顾到家里。”对于很多人来说,照顾家庭和就业挣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大矛盾,但在这个生产车间里由于是计件考核,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上下班时间,实现照顾家庭和上班就业两不误。
近年来,宣威市围绕企业、产业、就业“三业联动”,建设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工厂式以及居家式等5种模式的就业帮扶车间,大力挖掘“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典型经验,引企业促产业,靠产业带就业,通过打造零工市场、“幸福里”社区、庄园车间、田园工坊、旅居服务站等模式,让乡村变厂区、民房变厂房、农民变股东。
虹彬服装公司负责人李锦龙说:“家里有孩子上小学的工人可以选择下午4点左右下班,孩子上高中的工人多数选择晚上9点下班,上下班时间比较灵活。”此外,工厂每年的订单量可实现工人至少就业300天,有效保障了工人的收入。工人邱娅说:“计件工资高的时候可以拿到6000多元,少的时候也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而且厂里有食堂,还提供就餐补贴,最重要的是工作时间灵活,孩子放学时可以去接孩子,这让人感觉很幸福。”
同时,宣威市建立“市级零工市场—乡镇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2个市级零工市场、23个乡镇零工驿站、37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搭建“宣威就业”智慧平台,“一对一”“零距离”服务用工企业、就业劳动力,积极构建“宣威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创建“宣威梦”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
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宣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宣威市将坚持下好“一盘棋”、织密“一张网”,围绕养殖及火腿加工主导产业,蔬菜、水果、中药材三大优势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康养旅居、鞋服加工等新兴产业,宣传用好35条政策激励措施,扶持现有企业、生产基地、加工工坊,进一步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小工坊升级、小基地壮大、小企业升级,挖掘潜量增量、提升就业容量。本报记者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