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岭论坛

探索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朱婧

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非遗资源,乌铜走银、建水紫陶、滇剧、白族扎染、永子围棋……非遗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近年来,云南传扬非遗文化,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让非遗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等各类场景中。在各类创新活动中,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成为一种受关注、有活力、效果好的文化传播方式。

所谓年轻化表达,首先是非遗文化走出去、沉下去,进入年轻群体的生活。文化传播要从保护着手,近年来,云南省拓展非遗保护载体,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其中,非遗的校园教育是非遗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打造“非遗进校园传承有少年”工作品牌,先后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省级项目“洞经音乐”“彝族鱼鳞片吹奏”走进校园,让非遗成为学校教育、年轻人文化生活与体验的重要部分。

其次,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也指向一种文化的创新发展。一些非遗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人,以传统手艺为生计,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使产品既具有文化味,也充满时尚味,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这些年轻人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短视频时代,他们将非遗技艺、设计制作过程制作成短视频,或以直播等方式分享创作过程,让非遗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再次,非遗不断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促进着文化的传承创新。在乡村,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一个地区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文旅、非遗+演艺等多种模式,让非遗与年轻人的生活深度融合。

从非遗文化的保护主体、传播主体来看,年轻力量的加入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文化资源是富矿,给了年轻人文化创作的巨大空间,既是兴趣使然,也是创业之道;文化是桥梁,古韵今风,续写华章,不断在记录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留下更多更好的文化瑰宝。

  • “云菌”产业如何破局

  • 报头

  • 走访慰问重在走心

  • 双轮驱动“云菌”起飞

  • 报“优”也应报“忧”

  • 提升春节游服务水平

  • 乐见杂乱拐角华丽转身

  • 探索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 微看点

  • 服务区如何化身文旅新地标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