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沧源

稳边固疆 唱响新歌

回信时间:2021年8月19日 回访时间:2025年3月20日

晨雾还未散尽,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错落层叠的佤族民居就开始升起袅袅炊烟。精心铺就的观景栈道上,佤族妇女走过,银饰撞击的脆响惊醒了枝头的山雀。村口的百年老榕树垂下千百条气根,光斑透过树缝洒在石板路上,村庄在缓缓苏醒。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大家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3年多的时间里,下班坝自然村依托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以“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兴村”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生态治理等方式,实现了从“边境末梢”到“幸福前沿”的蝶变,成为临沧市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入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整个佤山。”回想起2021年的夏天,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依然难掩激动。“曾经的下班坝自然村是无人知晓的秘境,自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之后,美丽的下班坝被全世界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给我们传经送宝,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找到了发展的路子,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推窗见花影,抬手摘鲜果,俯身采时蔬,方寸庭院亦生金——这幅鲜活的田园诗画,恰是如今下班坝自然村日常图景的写意呈现。在佤族村民杨华黝黑面庞绽放的笑容里,旅游业如同南滚河的春汛,既冲刷出村庄的新颜,更催生了致富活水的汩汩奔涌。

提到如今成为班洪村主导产业的蜂蜜产业,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感慨万千:“2018年我们就开始养蜂,当时买了101个蜂箱,到最后竟只留下了一个。虽然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技术水平极大限制了我们曾经的发展。”

“2021年8月19日,我们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10月份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专家就关注到我们,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的蜂蜜产业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杨志良说,蜂蜜产业是边境村老支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三项工作之一,是村民们的共同希望。2021年,这一希望被点燃,如今班洪村的蜂蜜产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链”打造,产业年均增收200余万元。

“2024年,下班坝自然村人均收入2万余元,相较于2020年人均1.2万元提升了56%。”下班坝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新介绍,下班坝自然村物质水平的提升是可见的变化,而作为“收信人”的村民们在这三年多来思想意识上发生的转变更是让人欣喜。

杨文新说,3年多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开阔了眼界,在与各地游客的交流中不断总结创新。

“阿佤人民心向党,我们的日子像蜜一样甜!”在基层工作了47年的胡德学已经75岁了,村民们还经常能看见他在村中漫步的身影。“我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看着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越来越美丽富饶,我的心里暖洋洋的。”胡德学说。

下班坝村枝繁叶茂的百年榕树,见证着树下佤山人民奋进的步伐。1934年,“班洪抗英”剽牛盟誓,佤族先辈喊出了“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的誓言。2021年,下班坝自然村村民聚集在老榕树下,发布了新时代佤族族训——我们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本报记者 李彤 隋鑫 李春林

  • 春天的交响 奋进的印记

  • 报头

  • 产业兴旺 日子甜蜜

  • 户户安居 家家乐业

  • 山乡蝶变 幸福加码

  • 稳边固疆 唱响新歌

  • 悠然茶咖 香漫古道

  • 碧水长流 乡愁永驻

  • 峡谷深处 风光日新

  • 籽籽同心 亲如一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