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娅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基层干部本应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但现实中,部分干部却把自己定位成了“传声筒”,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勇气。这种“等靠要”的被动心态,不仅让改革举措在“最后一公里”打了折扣,更错失了基层探索创新的宝贵机遇。
改革的核心是破旧立新,需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中去把握改革本质,才能确保找准重点。基层干部身处一线,要突破固有思维,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不囿于成见,对不合理现象要敢于质疑,避免机械执行或“一刀切”式落实。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深入调研,倾听民声,确保改革举措真正惠及百姓。
改革不是空谈,而要以真才实学作为支撑。基层改革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对干部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仅凭经验办事或照搬上级文件,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因此,基层干部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学习,深入理解改革的内在逻辑,避免“外行指导内行”;另一方面,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善于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用务实方法化解矛盾,用协商沟通凝聚共识,增强风险预判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群众需求各不相同,要立足实际找准自身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改革路径。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深入一线调研,找准制约发展的痛点,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堵点,并通过反馈机制推动政策优化,形成“实践—改进—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以实效检验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