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观微议

合力整治“仿冒官号”

李英锋

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旅局长”人设吸睛引流,到假借邮政名义销售贴牌商品,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

“仿冒官号”在网络平台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一本正经地发布“官方”消息、上链接,很容易传播不实消息甚至谣言,混淆视听,导致受众被欺骗、误导。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欺诈、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给受众带来了多重隐患。

“仿冒官号”本身就踩踏了法律红线,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媒体无论以何种目的注册、使用“仿冒官号”,均构成了源头违法。不能放任“仿冒官号”泛滥,因为其会产生不正当竞争效应,损害相关政府部门、官媒或其他官方机构的公信力和形象,还会破坏网络生态。

系统整治“仿冒官号”须各方合力。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网络平台应落实主体管理责任,加强对用户账号使用行为的动态监测,发现“仿冒官号”后,应视情节轻重采取对应措施。监管部门应强化执法协作和网络巡查,堵住监管漏洞,提升监管效能,依法全面查处取缔“仿冒官号”,并与网络平台联合建设投诉举报机制。用户个人也应提高辨别能力,并向平台及有关部门积极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环境。

  • 把行走的思政课讲活讲好

  • 报头

  • 治“表”更要治本

  • 莫当“跑步机上的干部”

  • 走进人心 传递力量

  • 合力整治“仿冒官号”

  • “小而美”贵在特和新

  • 以理性态度看待“网络热梗”

  • 微看点

  • 城市更新需对准群众需要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