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学坤 李桐
近年来,洱源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稳存量、调结构、提质量、强培训、破难点、励返乡、创品牌工作思路,通过搭平台、促融合、优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搭平台 推送岗位信息
洱源县探索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采取“党组织+企业+劳务站”模式,加强与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务公司、用工企业对接,成立省外劳务工作站,为就业群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劳务供需对接服务。
洱源县举办2025年沪滇劳务协作“大篷车”专场招聘活动,汇集重点中小企业18家岗位1143个,吸引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求职群体前来应聘。“一直以来都在为找工作发愁,这次招聘会解决了我的难题,非常感谢政府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顺利就业。”一位刚刚与企业签订意向协议的求职者激动地说。
洱源县依托“洱源人社”等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岗位信息大推送,将就业岗位信息宣传到乡镇、村组,推送至个人,组织“百日行动”“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就业岗位精准衔接。2024年以来,共发布21批3.8万个岗位信息,发布企业直招岗位2493个,提供就业岗位4.05万个。
县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组织驻村队员、包村工作组、村组干部等力量,采取上门走访等方式,不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就业政策宣传和岗位推送服务,掌握就业信息和就业需求,做实做细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4万人。
促融合 延伸增收路径
走进位于牛街乡牛街村的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云南种苗分公司花卉培育基地,一株株幼苗整齐排列在苗床上,恒温恒湿的条件为它们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环境。目前,公司种植花卉品种200多个,年产2000万至2300万株,销往北京、西安、广州等地。
“在这里上班,不仅能学到种植技术、就近照顾家里,每个月还能拿到稳定的工资,比外出打工好太多了。”牛街村委会牛街村村民李直丽高兴地说。
洱源县按照党建赋能、集群发展、联农带农、共同致富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蔬菜、梅果、花卉等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3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3500余个,累计带动群众季节性务工9万多人次。
洱源县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按照“一核四区多组团”布局,“温泉+旅游”“温泉+康养”“温泉+农业”等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带动民宿发展、群众就业。牛街乡利用温泉资源优势,探索康养旅居新模式,做好温泉健康养生文章,全面打响“古道汤泉·康养牛街”品牌,将“自然之水”变成当地康养旅居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康养+旅居”“研学+旅游”“农业+旅游”“美食+旅游”等模式,以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目前,全乡发展温泉酒店民宿72家,有客房1099间,2024年接待各地旅居游客13.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0万元。
凤羽镇的陈代章辞职返乡创业,成立千宿文旅有限公司。通过支部带头,培育了“空中稻田剧场”“星空餐厅”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文旅空间,探索出“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全村增收,佛堂村也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71.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9%;累计旅游总花费91.01亿元,同比增长16.6%。
优服务 聚集优势资源
近期,洱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支部联合乔后镇人民政府、大理州千里马职业培训学校在乔后镇乔后村举办“中式面点师”培训班。“我一直对中式面点感兴趣,这次培训学会了很多面点制作技艺,既能给家人做更丰富的美食,还有机会靠这手艺挣钱,真的太棒了!”参加中式面点培训的学员杨安林笑着说。
洱源县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采取重点产业配单、用工企业下单、职工群众点单、职能部门亮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统一买单的“六单”方式,狠抓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推行“培训+转移”模式,培训期间做好政策宣传、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2024年以来,全县开展各类就业培训13795人次,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99人次。
以乡村产业发展布局、文旅产业、农业产业等为切入点,洱源县多渠道挖掘就地就近就业岗位,通过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培育劳务品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等措施帮助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就地就近务工。目前,累计建立33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4276人就近就地就业,开发136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