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文山 上一版   
下一篇

文山州​积极探索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

借“千万工程”经验 育乡村治理新机

马关县马洒村。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摄

近年来,马关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村级共建理事会,探索了一条基层群众自治的新路子,实现了乡村建设主体由政府转变为群众、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转变为“群众我要干”、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政民合力建管。今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全州范围全面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发端于马关县都龙镇绿美村庄建设。当地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村环境整治破题,逐步将自建委员会工作范畴延伸至乡村治理与建设各领域。

文山州采取“1+N+1”的模式形成村级共建理事会。“1”即一个村(社区)共建理事会;“N”即在各村(社区)形成若干个专业服务组,如建筑施工组、水电组、道路运输组等;最后一个“1”即每个村(居)民小组形成一个共建小组。共建理事会、专业服务组、共建小组成员均通过组织引荐、群众联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产生。

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主要职责有四个方面:一是组织发动群众,二是实施自建自管,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四是维护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自下而上推动,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组织自己建。自建委员会是一个群众性志愿组织,其组建方式完全不同于村民委员会的组建,通常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群众推选5至7名委员,下设由辖区内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自建小组,并采取村播宣传、发放聘书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

需求自己提。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原则,通过村民夜话、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建议,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建设计划,采取“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共定建设方案,让群众对自己的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拥有决定权。

资源自己筹。推行“党委政府补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乡村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

服务自己做。以马关县举例,该县各村庄分类组建了总数近5000人的绿化美化、医疗服务、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种植养殖、民间艺术等专业为民自建小组833个,通过“群众点单—自建委派单—自建小组实施—群众评议”方式,将集体服务和个人服务、攻坚服务与日常服务、志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为村民提供精准服务。

共建委员会充分尊重、依靠、发动群众,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出新路径。该模式解决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需求久拖不决、公共设施管护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建设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涌现出“给我一吨水泥、改变一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三格、小三格”,社区治理“红管家”志愿服务等典型经验,社会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州1022个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和美乡村建设质效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张文峰 王世涵 黄鹏

  • 借“千万工程”经验 育乡村治理新机

  • 报头

  • 干群齐发力 跑出加速度

  • 自治激活力 文明润乡土

  • 群众唱主角 旧貌换新颜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