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茅坪村小组,只见干净整洁的村道旁,绿树成荫,鲜花绽放。村民们在休闲广场聊天、散步,享受着乡村生活的惬意。
“以前这里又脏又乱,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在共建理事会的带领下,我们自己动手,把这里变成了休闲的好地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茅坪村小组副组长王万林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变化,言语中满是自豪。80多岁的安顺玉老人在一旁频频竖起大拇指:“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共建理事会!”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党建引领、村级共建理事会牵头、群众主体为原则,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攻方向,积极发挥村级理事会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村“两污”治理和绿美乡村建设,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
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介绍:“通过这种模式,我们把党员和能人等凝聚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党组织引领下,共建理事会积极收集群众诉求,商议乡村建设规划,协调各方资源,让乡村治理有了“主心骨”。
马关县坡脚镇坡脚村委会大讯村内,干净整洁的进村道路串联家家户户。村道地下埋设排污管,各家门前水龙头旁设隔油池,小池连大池形成管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
坡脚村党总支书记杨宗祥站在村里新旧面貌对比图片墙前介绍:“以前,污水横流是村里的一大难题。后来,我们成立了共建理事会,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污水治理工程。”村民李朝应家的庭院里满是多肉,这些多肉不仅美化了庭院,还成为家庭增收的新途径。“以前院子里乱糟糟的,现在在共建理事会的指导下,我们把院子打造成多肉庭院,不仅美观还能卖多肉赚钱。”李朝应笑着说。
通过推广运用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文山州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全州建成农村卫生户厕3.99万座、自然村公厕23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7.21%;行政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44%,1016个村(社区)中建立执行垃圾清运收费制度比例达99.03%,全州镇区和村庄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9.41%。
丘北县八道哨乡矣堵村委会阿诺村小组依托共建小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污水管网、庭院改造建设,节约资金110余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还吃上了“旅游饭”;广南县旧莫乡板茂村委会董弄村小组通过共建理事会群策群力定规划,“双轮驱动”补短板,仅用63.21万元就完成了原本预算214.08万元的项目建设,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如今,在文山州的广大乡村,村级共建理事会如同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不断向前。村民们在共建理事会的带领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黄鹏 张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