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刹住为建而建歪风

关东客

近日,某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投资3.5亿元的汽车博物馆,建成两年多却迟迟未能开馆,计划中的产业地标沦为展品仓库,引发广泛关注。

从东北某市耗资2亿元建成的体育中心长期闭馆,到西部某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延期3年,类似的民生工程并非个例。这些项目的共同特征是:前期论证时强调提升形象,建设中追求赶超进度,而到了需要实实在在运营维护的环节,却陷入责任主体模糊、运营方案缺失的窘境。

该汽车博物馆竣工验收拖延两年多的怪现象,暴露出项目管理体系的严重失灵。在这一案例中,本应半年验收完成的流程被无限拉长,相关部门却只是口头催促,不见实际行动。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恐怕存在部门间推诿扯皮、责任链条断裂和问责机制虚置的问题。

从更深层次来说,重点工程沦为展品仓库,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将“有没有”置于“用不用”之上,将“高大上”的外观置于实用价值之上,巨额财政投入换来的只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民众的强烈不满。

破解重点工程建而不用的困局,需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机制。决策阶段必须做实可行性研究,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建设阶段应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运营阶段要提前谋划,建立专业团队和长效机制。同时,要健全重大项目的问责体系,对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导致项目闲置的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只有让“拍脑袋决策”者付出代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为建而建的冲动。

重点工程的重点不在于投资额的大小或外观的气派,而在于能否真正服务发展、惠及民生。当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能够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既是对公共财政负责,也是对地方长远发展负责。

  • 共享云南夏日“限定款”的惊喜

  • 报头

  • 刹住为建而建歪风

  • 群众诉求岂能不用理

  • 云菌网络流量巧变经济增量

  • 勿玩商标文字游戏

  • 农业转型升级拓展新“蓝”海

  • 脱口秀里有文化味

  • 沿着中老铁路品味夏日果香

  • 微看点

  • 赏花经济如何开出新花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