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菌网络流量巧变经济增量

王世涵

当初夏的第一场大雨浇湿山林,鸡枞、牛肝菌、青头菌等各类带着山野香气的野生菌破土而出,云南人便迎来了翘首以盼的菌子季。如今,为菌痴狂的不只是云南人,互联网上,野生食用菌热度颇高,云南人吃菌捡菌,赚足了全国人民的眼球和口水。线下,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每天发出鲜菌包裹超过2000单,甚至远销欧美、日韩等。云南野生菌的“出圈”,既是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勃发,更是多年来云南深耕云菌产业的一张答卷。

以质取胜是云南野生菌“出圈”的基础。云南是“野生菌王国”,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云南就有900余种,约占全球种类的36%和全国种类的90%。野生菌生长于自然环境中,且具有资源稀缺性、时令性,极大满足了消费者吃得健康、吃得新奇的饮食需求。此外,正如汪曾祺所感叹的,“我在昆明住过7年,离开已40年,不忘昆明的菌子。”可见其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这正是云南野生菌能捕获众多食客的根本原因。

云菌出山之路,源于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从更深层次看,野生菌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野生菌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全新载体。它不仅代表着云南特有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种冒险精神:相比于人工蘑菇的量产,野生食用菌稍有不慎就有中毒风险,敢于食用的都是“菇勇者”。

但做大做强云南野生菌产业不能只停留在玩梗凑热闹,流量的“泼天富贵”既要赶得上,更要接得住,才能在“出圈”中创造新机。

提升野生食用菌品质,才能锻造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云南省以强劲科研支撑推动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云菌产业提质增效,推广新型包山“保育扩繁”等模式、建立菌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推动羊肚菌、黑牛肝菌、姬松茸、金耳等云南高原特色菌类实现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种植。在政策支撑引导下,通过不断加强资源科学利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云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突破原料生产的粗加工模式,才能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弱项,提升食用菌综合价值。今年1月,云南送出1万盒松茸饼干给哈尔滨作为回礼,突破赏味期限制的云菌加工产品大大提升了云菌的知名度。由此可见,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打造更加多样化的野生菌衍生品,让人们在更多的食用场景与“云菌”相遇,方能提升“云菌”品牌的商业价值。

从长远发展看,野生菌看起来是山民的季节性副业,实际上宜农宜工宜游。当前,随着云南野生菌在互联网热度的飙升,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把采菌子作为云南必玩行程,还有不少游客和美食博主专程到云南吃上一顿鲜美的野生菌大餐。以互联网为窗口,挖掘野生菌所蕴含的独特民风民俗和特色文化,将旅游观光、菌子采摘体验、美食品尝等多种元素融合,野生菌便能从单一生产向农文旅融合生态跃迁,在市场竞争中走向“长红”。

  • 共享云南夏日“限定款”的惊喜

  • 报头

  • 刹住为建而建歪风

  • 群众诉求岂能不用理

  • 云菌网络流量巧变经济增量

  • 勿玩商标文字游戏

  • 农业转型升级拓展新“蓝”海

  • 脱口秀里有文化味

  • 沿着中老铁路品味夏日果香

  • 微看点

  • 赏花经济如何开出新花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