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外部监管的保障作用
《人民日报》:民营经济如何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不可或缺,有力有为的外部监管也必不可少。近期,“有形之手”频频发力。事实证明,纠治越位、改正错位,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同时,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出“药方”、靶向施治,就能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治标更需治本。遏制乱象发生,还要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从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到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再到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政策引领、法治护航,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确保营商环境稳定透明、市场秩序公平公正,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合力构建入境旅游新生态
《光明日报》:从“看风景”到“看中国”,旅游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国家形象的窗口,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应形成合力、携手共赢,推动“景区+城市”“节庆+消费”“文化+科技”的多维融合。在打造旅游新生态方面,还有几个关键点亟须突破。产品上,打造更多富有文化深度、沉浸体验感的入境游产品。传播上,主动构建国际传播矩阵,创新传播话语和方式,以“游客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上,加快推进“一站式”入境服务体系建设,让支付、住宿、交通、导览更加友好。当然,机制保障也十分必要,强化“旅游+外交+产业”协同机制,将入境旅游纳入城市国际化战略并予以统筹推进,或将收获更大的发展动能与活力。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