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钧
近日,某品牌方便面包装上有抢眼的“多半袋”字样,但这“多半”二字,竟然是商标,并不是真的多半袋。网友们纷纷质疑商家玩文字游戏,诱导消费者。
事实上,在商标上玩文字游戏并非个例,之前爆出的“0添加”酱油,“壹号土”猪肉、“山里来的土”鸡蛋……企业将营销话术注册为商标,试图在法律边缘游走,制造消费幻觉,不断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商标法的本意是保护创新成果,而非成为营销套路的护身符。然而,部分企业将“多半”“0添加”等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词汇注册为商标,刻意模糊其法律属性与产品特性之间的界限,利用消费者对日常用语的习惯性理解,制造认知偏差,触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得作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红线。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一家企业通过商标“抖机灵”获得短期销量时,其他企业可能效仿,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当企业将营销重点放在话术而非产品上时,消费者或许会被误导一时,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随之而来,企业要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超当初的收益。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是品牌的生命线。法律或许能裁定商标是否合法,但消费者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着企业的每一分诚信。唯有以真材实料为根、透明标注为叶,品牌才能撑起一片让消费者安心消费的树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