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察与思考

基于AI技术的网络虚拟自习室培养医疗人才路径研究

庞竞杰 崔兰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责任伦理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强调行为主体需对行为后果承担道德责任。在农村医疗卫生场景中,订单定向医学生需直面医疗资源匮乏、服务对象多元等现实挑战,以“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者”的责任感为价值坐标。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与责任伦理意识,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中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在此背景下,安徽医科大学近五年来探索构建网络虚拟自习室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依托责任伦理教育,发挥线上考核、交流帮扶、资源共享三种创新模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全面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

三大创新模块提升协同效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创新线上考核监督,提升学习自觉性。辅导员依托钉钉打卡的线上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的群体晚自习时长与频率的实时收集与监督。此模式打破了传统固定教室自习的局限,赋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自习时间与地点的自主权。一方面,学生得以在自由且适宜的环境中投入学习,有效激发了学习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学习自觉性,可为学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及时掌握学习困难生学习动向提供了及时的帮扶和引导。

组圈破弱精准帮扶,攻克学业薄弱关。辅导员积极指导班委会组建多学科强化训练小组,搭建起学生间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营造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各学科强化训练小组在辅导员统一指导、班委会具体负责下,与任课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反馈课堂表现,集中请教难点问题。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针对学习困难生精准帮扶,做到不落下一人。另一方面,建立学习资料共享模块,提升帮扶效果。在学科强化训练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归纳整理本学科重点难点内容,分享学习感悟,有力提升了班级整体学业水平,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锚定两大目标,培育时代栋梁之材。网络虚拟自习室的构建与运行,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全面提升学生整体学业水平为重要目标。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肩负责任伦理教育引导、监督审查与心理疏导职责,在任务落实过程中,年级核心班干经受住了考验,能力和责任意识得到提升,纠正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在虚拟自习室中,学业困难生放下自卑胆怯,自由提问求助,感受关爱与支持。辅导员的线上心理帮扶与及时鼓励表扬,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向上的奋发动力。通过虚拟自习室三种机制的协同运作,可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业状态,助力学业困难生补齐短板、打牢基础、提升能力。

锚定年级特质,AI嵌入责任伦理教育

低年级阶段,聚焦专业认知与团队建设,奏响“思政教育启蒙曲”。辅导员以专业认知为基石,深入解读国家政策,为学生勾勒专业发展蓝图,点燃学生专业探索的热情。同时,着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系列适应性训练与心理调适团体辅导活动,打破学生间的沟通壁垒,提升团队凝聚力,助力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为责任伦理教育筑牢根基。

中年级阶段,围绕学业提升与创新培养,谱写“思政教育奋进歌”。以学业提升为引擎,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业绩点。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增强创新能力。精心设计辩论赛、情景剧、演讲等环节,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责任认知,在艺术表达中传递责任担当,使责任伦理教育在寓教于乐中落地生根。

高年级阶段,紧扣立德树人与诚信履约,唱响“思政教育使命歌”。以团体舞动治疗等创新形式,激发班干团队对日常管理活动的支持配合,凝聚管理合力,唤醒责任意识,让责任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探索初心和使命”的心理团体辅导,精心设置“寻找初心—生涯探索—价值拍卖—扫清屏障—职业路上你我他—基层绽放良医梦”六次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在自我探索与互助成长中筑牢责任伦理防线。

构建闭环体系,强化体验式思政教育成效

为确保体验式思政教育成效可感可及,学校以“AI教学—临床实践—乡村服务”为链条,构建闭环培养体系。在AI教学环节,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化责任认知;在临床实践阶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救死扶伤中践行责任担当;在乡村志愿服务行动中,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健康宣教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感。通过这一闭环体系,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体验中,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与价值,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变,让责任伦理教育开花结果。

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以责任伦理为内核、AI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思政教育创新,将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注入持久动力,助力其成长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健康守门人。

(作者系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劳动教育‘四美’实践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报头

  •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的路径探索

  • 基于AI技术的网络虚拟自习室培养医疗人才路径研究

  • 当代“楼兰”文化语义的变迁

  •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探析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